贵州:挖掘旅游商品金矿 助推富民产业发展

28.12.2016  18:02

挖掘旅游商品金矿 助推富民产业发展

——2016“游客喜爱的贵州旅游商品”评选活动综述

  旅游商品承载着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和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双重任务,是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旅游商品能提升地区经济效益,扩大旅游地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2月21日,由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贵州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办,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贵报传媒·贵州全域旅游品牌国际传播中心执行的2016“游客喜爱的贵州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圆满落幕,共10类73件旅游商品入围。这一历时3个多月的评选活动,是为促进旅游商品业发展、激发更多创新创意、推动供给侧改革而精心谋划。

  根据评选计划,获得“游客喜爱的贵州旅游商品”称号的商品将获得省旅委在旅游商品推广上的政策支持,结合“贵州礼物”的宣传推广,推荐进入全省重点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等销售渠道。

   评选更加接地气

  在树叶叶脉上完成的精美刺绣、身着苗族盛装的芭比娃娃、散发着天然植物芳香的手绘蜡染亚麻围巾、全手工刺绣的牛皮手包、茶花树提取物制作的面膜、湄潭绿茶茶籽油……纵观此次游客喜爱的贵州旅游商品评选活动,选送参评的作品产地遍布全省各地,既有知名旅游企业厂商产品,也有民间手工艺人作品,别致精美,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

  那么此次评选的标准是什么呢?省旅委负责人介绍,此次评选更强调地域性、市场性、实用性、创新性,工艺性、示范性,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游客喜爱为目标。本届评选在组织方式、评选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目的就是通过评选活动,能推出一批创意新、文化内涵深、市场前景好、能够彰显贵州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从而在行业中起到指导及示范作用,以此促进旅游商品业发展,提高旅游购物在贵州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效扩大旅游消费,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评选自今年10月以来,在组委会的积极组织下,全省上千家旅游商品企业和个人踊跃报名,由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及旅游商品行业主管部门推进参赛的旅游商品数量达上千件(套)。为评选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商品,主办方根据“地域特色、产品设计创新、技术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等评选要求进行审核及初评,最终共有430套上千件富含贵州特色的优质旅游产品参评。

  为了让评选真正“接地气”,做到被游客大众喜爱,在“爽爽的贵阳网”开设了游客喜爱的贵州旅游商品网络投票专题,分类对各参选商品进行展示。短短一周,专题浏览量达124万人次,有效投票数为356万票。

  同时,本次评选更加注重市场导向性与成果落地性,来自省经信委、省旅委、省农委、省商务厅、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及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等单位的13位专家组成评审团,把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市场经营与销售等作为主要评审标准,这既是将创意设计与产业需求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促进产品成果转化的有力举措。

   有颜值有内涵更卖座

  施洞型苗族盛装右衽女上衣,尽管有着高达60万元的惊人价格,但其精湛的工艺物有所值;祥云神虎智能手工健康鞋,不仅纯手工制作,还具有科技含量,穿起来极为舒适;屯堡Q版面具手机壳则设计感十足,让人爱不释手;独具风味的“家乡美”蜂蜜核桃仁,还有绿色健康益肝草植物饮料等原生态食品,都在“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之列。

  在新出炉的入围名单中,共有73件旅游商品最终获评“游客喜爱的贵州旅游商品”称号,其中:工艺品类10件、特色食品类10件、农产品类10件、地方名酒类6件、茶品类10件、饮品类3件、纺织品类8件、陶瓷竹木品类3件、纪念品类3件、设计创意类10件。  

  贵州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教授张万萍说:“纵观这些旅游商品,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旅游习惯和观念的转变,对旅游商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在市场上,有很大一类旅游商品的开发上主要强调文化、艺术,但往往是‘叫好不叫座’,而具备实用功效的鞋、衣服、围巾、面膜、首饰等,有颜值又有内涵,能看又能用的旅游商品更易于受到游客的喜爱。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民间工艺独特而资源丰富。自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到2015年中国(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国际博览会,历时10年,无论是“特色旅游商品”还是“民族民间工艺品”,在这10年中从无到有,取得长足的发展。去年,贵州旅游商品销售收入超过180亿元,并在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高铁站、旅游景点设立了100多家旅游商品销售网点,今年将达到200多户。

  据了解,相关省直部门正在共同制订《“十三五”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规划》,收集汇总由省政府出台系列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规划》将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方向,以现有企业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培育市场主体,培养扶持人才,创新产品设计,强化配套协作。按照计划,到“十三五”末,贵州省旅游商品将实现产值1000亿元,带动就业人员100万人以上。

  毫无疑问,近年来,贵州旅游商品开发进步明显,涌现了很多既能结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又有设计研发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团队,开发了不少有贵州特色的旅游商品。但总量小、种类少,出现了旅游商品供给与游客消费升级需求不一致的现象,存在设计与市场、生产与市场相脱节,旅游商品结构单一、包装简单,中端产品过多,大众和高端产品不足等问题。

  专家们表示,针对设计加工和市场拓展的短板,应从游客和市场的需求着手,倒逼旅游商品供给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与营销策略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将创新重点转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用创意设计补短板

  12月6日,在专家评审会现场,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全省400余件(套)旅游商品进行了认真评审,并对旅游商品的评选活动进行总结,为产业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政策处副处长赵勇表示,贵州旅游产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市场开拓和创意还远远不够,对旅游市场的分析不足,自身的研发能力较弱,远不能满足“大旅游”的需求,希望政府从全领域加大力度进行帮助支持,打造创意旅游商品。

  省工商局市场处副处长刘洪瑞认为,旅游商品要有品牌战略意识,从包装、价位、受众接受程度上下功夫,形成一个健康体系。“在评审旅游商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旅游商品的各种指标体系有待完善,有些还没有很明显的标识。旅游商品要迎合游客的口味,需加强对优质农产品、文创产品开发。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处副处长谢慧说,单一的小众品牌在宣传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应着力打造统一打品牌,集中火力,提高档次,统一对外宣传。政府还要构建相应的平台,多提供推荐的渠道,让这些品牌“走出去”。

  本次评选活动专家组组长,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晓松对参评商品进行了点评:旅游商品是打造贵州美誉度、知名度,提高性价比,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的手段。这次参加旅游商品评选的产品众多,足以证明贵州是一个旅游商品资源的大省,但是从资源到商品的路还很长。现场参加评选的商品中不乏亮点,酒类、茶类、特色食品的品牌意识已经显现,从产品的设计包装到企业的推广意识都不错,但在一些民族工艺产品身上还显得有有些不足。旅游商品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创新和市场认可,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贵州的旅游商品要加强设计的能力,增强商品的亲和力、美誉度。对一些传统工艺的包装上,还需要加以设计。建议政府整合国内外优秀的青年设计力量来参与研发、设计、推广,让贵州旅游商品增添更多创意时尚元素。

    (记者:马晓丹 张芬 程裔秝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