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听民声]贵州敦操:夜色中的群众会 让扶贫项目走心利民
斗麻村村民认真听村干部讲解。(曾乙珊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24日电(记者向定杰 杨焱彬)“别人使一分劲儿得十分成绩,我们使十分劲儿得一分成绩。”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敦操乡党委书记陈勇如此阐释在西部偏远石漠山区工作的难度。在发达地区干部忙着招商引资的时候,这里的干部却在为说服百姓多种几亩药材、多养几箱蜜蜂磨破嘴皮。
敦操乡有干部劝耕的传统,以前老百姓只愿在有限的“鸡窝田”里种苞谷,待秋天收获以后,土地就被闲置。如今,全乡通过发展秋冬种来推广“二种三养”的扶贫产业,让土地上有些更值钱的东西。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敦操乡扶贫站站长周已程说,为此可开了不少群众会。记者在蹲点过程中参加了两场夜里召开的动员会。
临近晚上7点,本是吃饭时间,陈勇带着乡里一行干部奔往斗麻村委会。要组织起一场群众会,并不简单。除了之前组长当面或电话通知,斗麻村支书李阳辉不断在小喇叭里催促:“快来开会啦!”不一会儿,30多位村民相继来到会场。
敦操乡人大主席寇堂虎开口说话:“今天召集大家来,主要讲我们斗麻‘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怎么实施。之前我们到各家各户测量登记了,昨天乡里也专门讨论了一下午……”由于敦操乡将近99%人口都是少数民族,他讲完一遍,村组长再“翻译”一遍。来自村民的疑问千奇百怪:“施工队从哪儿来,队长谁来当?投工投劳,有人磨洋工怎么办?”乡干部反复解释,强调要发挥村民自己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夜微凉,干部空着肚子一聊就是2个多小时,参会的群众大多穿着解放鞋,不穿袜子,不拿本子,一坐也到了晚上九点。开完会,在一片黑漆漆中,刚刚选出的监督小组又聚到一户农家,商讨马上动工的具体事项,门外的狗吠声格外清晰。
“这里群众会没固定啥时开,但只要有项目,就得去和群众商量。”作为扶贫站长的周已程早已习惯这种“小会”。16日晚,吃过晚饭,他又摸黑赶到打召村格档组,去那里主持集中养殖蜜蜂动员会。
“26户人家我们挑了10户,改变过去将种蜂等资源直接发到贫困户手中的办法,而是探索把资源变股权,让农民成股民。”路上,他解释现在乡里扶贫的新做法。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裸露的群峰化为座座黑影,头顶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来到村民柏加清家中,借着昏暗的灯光,大家坐在客厅有说有笑。“每户乡里发10箱种蜂,以及配套的白糖、药品、器材,但不是到你们手中,而是把这些物资折合入股,由合作社统一养殖、统一出售。你们啥也不用管,就等年底蜂糖卖出去,你们分红拿钱就行了。”周已程的开场白意简言赅。
“蜜蜂拿到哪里去养?万一合作社跑了找谁?要不要交钱?每年分红的标准是怎样?”村民七嘴八舌提问,有文化的年轻人也拿着入股协议研究起来。周已程对答如流,一点也不结巴。
据他介绍,目前全乡共种植中药材钩藤6667亩、玄参1000亩,发展养蜂1320箱、养羊900只、绿壳蛋鸡养殖8.4万羽,基本都是通过这种群众会的形式推广下去的。实施“二种三养”产业项目后,经济效益预计达84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一千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