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博会:保护 传承 创新 开放
保护 传承 创新 开放
——写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开幕之际
今天,世界的、中国的、贵州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品,荟萃一堂,璀璨夺目。
为期5天的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在贵安新区举行,以“保护、传承、创新、开放”为主题,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精品展、国际国内民间工艺品展、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产业合作交流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次第登场,在众多中外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多彩贵州将向世界奉献一场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的精彩盛宴。
今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将“两赛一会”升格为“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
从“两赛一会”到“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是贵州深化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把博览会办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业发展盛会。同时,突出规划引导、创新产品设计、加大产业培育、壮大生产企业,加快推进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步伐。
从2006年开始,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旅游商品在一年又一年的“两赛一会”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多彩贵州递给世界的又一张魅力独具的“文化名片”。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黔东南银饰刺绣、安顺蜡染、大方漆器……散落在贵州民间的工艺品堪称一座资源“富矿”。
十年“开采”,这座“富矿”为贵州经济发展贡献出了宝贵的资源。
十年经营,这一平台正在丰富一方商品、造就一方人才、传承一方文化、培育一方产业、保护一方环境、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展示一方形象。
在“两赛一会”的带动下,靠刺绣、银饰、蜡染等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贵州省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能工巧匠群体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大大提升,成为自主创业和带动就业的生力军,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产业已经具备较好基础和发展优势。2014年,黔东南州、黔南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的产值均突破100亿元。
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旅游商品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企业户数超过2400户,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近200万人。
数据背后,是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旅游商品的华丽“嬗变”——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市场得到拓展,形成了一批旅游商品,选拔了一批能工巧匠,创造了一批就业岗位,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力量。
截至2014年,全省累计约有3.2万件作品和1.6万名能工巧匠参赛,共评选出“贵州名创”723件(套)、“贵州名匠”401名。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全球副主席、贵州旅游文化大使陈平女士高度评价贵州的这一赛事:“比赛唤起了手工艺人的尊严和自豪,对于全球保护传统手工艺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陈平一语中的道出了这项赛事的目的:保护与传承。400多名贵州名匠,既有原汁原味传承传统技艺的老艺人,又有集传统与创新于一身的后继者。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传承与保护的种子从此种下。
十年磨砺,还让人惊喜的是,全省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水平在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中有了质的飞跃。
今年8月,在“民族服饰与时尚对话?锦绣计划研讨会”上,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公司董事长石丽平自信地走上T台“走秀”,让国内一流的服装设计师们品评自己公司设计的绣品。如今,仰阿莎、金凯利、太阳鼓、金芦笙、祥纹等一批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企业走向业界前沿,创意设计、企业规模、市场销售等方面显著提升。
十年“蝶变”,今年的这一场盛宴格外引人注目。
借力“民博会”,贵州省将继续加大力度重点扶持优强企业,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性和竞争力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师和村镇建立“企业+大师+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横向延伸和纵向配套,形成若干个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师为支撑、千家万户参与的产业集群。
正在研究编制的《“十三五”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将围绕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推出一批重点品牌、出台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打造销售网络窗口,助力优强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企业走向省外,迈向国际市场,把独具文化特色的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产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产业厚积薄发,站在加速产业化发展的新起点,前景可期。(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