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贵州生态文明新进程塑造城市价值实现新模式

10.04.2015  15:59


  春风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也赋予城镇化新的内涵,是一项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生态保护的交点在未来的城市。一些地区省市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已经开始探索城市价值实现的新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积极进展。贵州作为西部地区“欠发达”、“欠开发”的多民族省份,早在2008年就率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性目标,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的时代使命。2009年以来,连续6年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进一步凝聚了生态文明共识,更坚定了贵州走生态文明之路的信心。近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取得长足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也没有丝毫松懈,各地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价值共识,也涌现出许多研究生态文明的优秀成果。申振东、龙海波合著的《生态文明进程与城市价值论:贵州的解读》就是其中的一本,该书近期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大致始于2009年,之后在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10GZZB11)的资助下出版了首本专著《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地方政府治理——西部地区的现实考量》,重点从职能、主体和组织三类结构变迁层面探讨生态文明城市对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的影响,提出了开放式治理模式的新框架及其适用领域。该书也因此荣获贵州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这几年来,他们又相继开展了生态文明城市价值、生态文明城市价值实现、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三个课题的研究,《生态文明进程与城市价值论:贵州的解读》一书,就是这些成果的综合体现,它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地方政府治理——西部地区的现实考量》共同构成研究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姊妹篇。

  该书立足生态文明战略全局,以生态文明的实现进程与实现载体为研究重点,采取“文明进程”与“价值实现”两条线索并进,运用篇章式写作手法对贵州生态文明进程、生态文明城市价值与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提炼出具有鲜明特征的价值共识和城市发展模式。我认为,该书最大的亮点是形成了生态文明与城市价值互为关联的逻辑体系,读完之后很受启发,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如下:



生态文明世纪曙光:

认知再出发 行动新亮点



  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出发,对生态文明雏形、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并对生态文明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围绕“五位一体”关系展开了针对性辨析,既有认识深入的总体演进,从最早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五位一体”总体格局;也有内在统一关系的辨析,以生态文明为切入点,分析与其他四大要素之间的敛合作用。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构筑永续发展的新生态、推崇兼容并蓄的新理念、提升幸福指数的新发展四个维度对“美丽中国”进行新诠释。

  生态文明的贵州行动中,该书主要选取毕节试验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和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为代表,大致概括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脉络,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三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层面对贵州生态文明的政策供给体系进行梳理,并归纳提炼出政策演进的三个特点,即:从区域试点探索向全面总体布局演进、从生态环境补偿向生态综合治理演进、从生态文明向“五位一体”演进。



生态文明进程监测:

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评价



  贵州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宏观框架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维度,是一种协同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文化和生态法规四个系统层,11个状态层,涉及33个评价指标。我们采用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了赋权,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了各项实验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贵州生态文明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两个层面的发展程度处于中级水平,分别是5.14分和5.6分。生态安全和生态法规两个层面的发展程度处于初级水平,分别是4.98分和4.88分。从内在协调度看,四个子系统的协调水平基本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即从轻度失调向中级协调或良好协调发展。在考察年度内,动态协调发展指数也一直处在大于1的态势,特别是2010年后系统的整体协调性有较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以LEAP模型为计量工具,对贵州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生态文明城市价值:

价值取向与实现模式



  一方面,以城市管理、城市生态和绿色发展有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归纳不同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城市价值的认识。通过选取国内和国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并对各自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树立科学发展的城市生态观;二是把握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三是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四是寻求角色适位的多方合作;五是强化生态意识与自我发展意识。

  另一方面,从哲学层面寻找生态文明城市的价值依据,形成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法律价值在内的分析框架,具有多样性、导向性、人本性、时代性四个鲜明特征。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些价值之间在某一时点可能出现冲突,而这些冲突源于不同的哲学遵循,价值冲突的具体形式通常表现在政府决策模式上。可以说,它既是利益多元化选择的过程,也是主客体相互适应的过程。要实现生态文明城市价值,大致有三种模式——生态环境危机的倒逼式变革、实现永续发展的自主性改革和民众生态诉求的表达式参与。通过对三种模式的问题源起、价值基点、重点方向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提出贵州生态文明城市价值的实现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学术探讨的争鸣也没有停止。本书研究的成果,是科学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同时也是对生态文明城市价值认知的一种解读。期待本书能够为学术理论研究和有关政府部门实际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