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推荐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候选对象公示
19.11.2015 20:12
本文来源: 社科院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评选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人社部函[2014]121号)精神,经全省地方志系统自下而上评选推荐,省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报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初审,同意我省推荐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先进集体候选对象参加全国评选。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5年9月18-24日。如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向贵州省地方志系统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
联系电话:0851-85509193(省地方志办公室人事处) 0851-86825706(省公务员局考核奖惩处) 联 系 人:张维刚 王富萍 附: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先进事迹材料 贵州省地方志系统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 2015年9月18日 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先进事迹 贵阳市地方志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方志文化, 助力全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一、重团结、求实效,夯实基础促进发展 贵阳市地方志办通过上门走访、座谈交流、培训学习等方式,不断增进与全市承修部门、专家学者的沟通和联系,逐渐形成了一个团结有力、素质过硬,友好互助、同心同德的编撰团队,使贵阳市地方志事业得以不断发展。前后完成了40部首轮志书1500多万字的编纂工作,完成了二轮修志1000多万字资料长篇编写任务和200多万字的初稿编写任务,完成了《贵阳年鉴》24卷总字数3000多万字的出版任务,在全国、省市的各级评奖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特别是《贵阳年鉴》先后获得中国年鉴奖、全国年鉴评比的多个单项奖一等奖、地方志系统年鉴特等奖。 贵阳市地方志办十分注重对市属各县(市、区)和各部门的沟通联系。自2010年至今,共走访单位80多家、召开座谈会70余次。在市地方志办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地方志工作得到了各地各部门的支持和理解,有效促进全市地方志工作的不断发展。2006年以来,全市陆续出版了《南明区街道志》、《贵阳经济开发区志》、《市国土资源志》、《清水村志》、《花溪小学志》等几十部县(市、区)志、部门志、行业志,构建了全市方志一体化发展的修志格局。 二、谋创新、抓执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贵阳市地方志办始终注重结合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对志鉴编撰、地情开发工作进行宏观分析,谋求全市地方志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 一是探索修志为用新路径。 在2011年贵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协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政府重大任务完成之际,市地方志办及时介入,全面启动《市协办工作志》、《市创卫工作志》的编撰工作,有效发挥地方志的现实服务功能。在工作中,全办克服筹备时间紧、工作任务重、质量要求高、编撰人手少的诸多困难,连续加班80多天进行集中编撰,每天的工作时间达10小时以上,仅仅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编纂任务,打破传统地方志编修工作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固有模式,对地方志编撰形式进行了大胆探索,丰富了地方志的现实意义,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 二是构建文化服务新格局。 市地方志办打破传统地方志服务内容局限于提供资料查阅的单一性格局,拓展服务领域,努力提升地方志工作在地情推介、史实论证、区域文化研讨、修志编鉴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为政府机关、科研机构、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取得了良好口碑。特别是在涉及全市历史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有问题,找志办”的氛围。从2010年至今,市地方志办配合市政府办公厅完成《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贵州卷》之贵阳篇的编撰工作;参与贵阳市“筑城广场城市原点”设计、纪念塔文化墙策划设计、贵阳市城乡建设规划馆历史文化展厅设计等全市文化设施建设服务工作,落实市政协交办的小车河湿地公园碑文史实查实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参与论证策划、接待政府机关和社会咨询共200余次。这些工作,拓展了地方志事业的外延,让贵阳市地方志工作逐渐形成一个集编研、咨询、推广地方人文历史为一体的文化服务品牌。 三是开拓地情编研新领域。 2011年,市地方志办创办了《人文贵阳》期刊,该刊突破了史志类期刊“理论有余、趣味不足”、“工作性强、文艺性弱”的制约,设置了十多个文化栏目,收录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和趣味性的文章,将期刊打造成为一个学习历史文化、交流心得体会的文化平台。同时,专设“方志论坛”、“志苑鸿迹”等栏目,重点刊载地方志理论研究、心得交流和地方志工作情况内容,让期刊既立足于地方志,又超越地方志。创刊至今,共出版16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三、拓思路,强服务,提升品质推动工作 贵阳市地方志办始终坚持修志为用的原则,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将服务意识贯穿于业务工作之中,把服务效果作为检验工作优劣的标准,全面推动事业的发展。自2010年以来,通过网站建设、全文数据库建设、地情资料数据库建设、《贵阳通史》编撰、《贵阳市政府大事记》编撰、《贵阳百科全书大事年表》编撰等工作,很好地发挥了地方志服务社会的功用。 善于整合社会资源。 通过平时的对接交流、广交社会各界朋友,逐渐形成了一支集离退休领导、专家学者、专业人才为一体的顾问团队和编撰队伍。2014年,接到市领导交办的《贵阳史话》编撰任务后,迅速调动力量,有效克服了单位人手少、工作时间紧、工作任务重的具体困难,用 4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工作,得到市长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肯定,并亲自为该书作序。 善于借助高校力量。 采取“地方志+高校”的“地校携手联动”模式,主动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对接合作,共建贵阳市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地方志著作权问题研究》、《建国初贵州教育变革的历史考察(1949—1956)》、《城市民族问题纳入社会管理研究—以贵阳市民族管理为视角》等多个课题。 善于提升工作品质。 将地方志工作放置于全市整体工作的高度来谋划思考,注重工作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创新拓展,不断提升工作品质。特别是2010年以来,对地方志业务培训进行了重新定位,协调市委组织部和贵阳市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将培训提升到市级层面通盘考虑,纳入每年全市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让业务培训在政策上、经费上得到有力支持,确保每年的培训效能的提升。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趣味性上狠下功夫,陆续与宁波大学、复旦大学联合举办培训班,每年的培训涉及全市100多家单位、机构,得到广泛认可。本文来源: 社科院
19.11.2015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