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造林王”因树而美
情系青山。
→巡山路上,后继有人。
↑吴庆贤捐树木修建的四寨小学教师宿舍。
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一个因树而美的侗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里的风雨桥、鼓楼、学校、侗家民居,以及侗家人冬天取暖的木柴,皆取材于山。村头古树虬枝,溪水淙淙。村落四周古树环绕,连绵的杉树挺拔耸立,日日年年守护着这个侗寨。
饮水思源,四寨村的美丽,饱含“贵州造林王”、共产党员吴庆贤的汗马功劳。
从不惑之年弃商造林,到年逾古稀痴心不改,30多年光阴弹指一挥,吴庆贤风雨无阻地种树护绿,在山上存了数千万元绿色财富。尽管日子清贫,他却不肯为自己轻易砍一棵树。然而,当公益事业和侗家人建房需要用木材,他又毫不犹豫地捐献和赠送。他用执著和坚守、无私和奉献,感动着乡亲,把种树护绿的事业做成奔向小康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到2015年底,吴庆贤种植苗木500多万株,累计造林55000亩,木材总方量达25万方,经济价值达2500万元,并带动乡亲们造林5万多亩,使双江镇的森林覆盖率从1984年的47%增长到现在的75%。吴庆贤因造林面积贵州第一、全国第二,被誉为“贵州造林王”,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全国绿化奖章”,成为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评选出的“中国生态英雄”。
弃商造林——响应召唤战荒山
“我只要还走得动,就要上山造林、护林。侗家人要脱贫奔小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是出路。”
1月13日,记者来到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采访吴庆贤老人。眼前的这位造林王,须发花白,皱纹满面,体型清瘦。尽管已经72岁高龄,体力不如从前,吴庆贤仍然坚持上山造林。子女担心父亲的安全健康,劝吴庆贤不要再上山辛苦,可他听不进。三儿子吴胜文特别清楚,父亲平日话虽不多,决定了的事,谁都拗不过他。
吴胜文小的时候,看到过几次父母闹不和,都是因为父亲的执拗。
第一次,是1984年。父亲决定上山种树,母亲反对:“岁数大了,店铺开得好好的,逞那个劲做什么。”父亲低头猛地吸烟,不说话。母亲知道,父亲做这个决定,和四寨公社党委书记甘志华,四寨公社社长吴尚全有着密切关系。
这两个公社的一把手、二把手已经连着两天到家里来了,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头一次到来,两人还送了一床垫单。那个年代,垫单还很稀罕,是贵重礼品。无事不登三宝殿,母亲拿着垫单心里犯怵:怕是有什么大事。
甘志华和吴尚全是为“种树”而来。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出台文件,进行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1983年,按照政策,分山到户,个人可承包集体荒山造林,谁造谁有。政策出台了,村里迟迟没动静。两人都很着急:村民不动,是因为造林见效慢,看不到摸得着的实惠。总得有人“吃螃蟹”,有了带路人,自然就好了。想来想去,两人都想到了吴庆贤。
吴庆贤虽然没有文化,却是村里公认的“能人”,相邻几个村子,就他一家店铺。那个时候,能开小卖店的就是“大老板”,有头脑。
吴庆贤对树有特殊感情。从1980年到1984年,他已主动把自家自留地和附近荒山变林地,已植树造林49亩。
甘志华和吴尚全的想法,一是希望吴庆贤接手管护面积5500亩的集体林场,二是希望吴庆贤带头种树,把四寨公社辖区的荒山全都绿化起来。
甘志华和吴尚全一拍即合,当晚提着垫单就上门了。送垫单,一是为了表态,只要吴庆贤愿意干,组织一定全力支持。二是为了打“人情”牌,两人都担心被拒绝。毕竟,现在只有政策,看不到结果。从经济上来说,谁都不敢保证,种树能比他现在开小卖店挣钱。
第一天上门,没有成功。甘志华和吴尚全你一言我一语,吴庆贤老实巴交地坐在木板凳上认真听,却始终没有开头说愿意干。
第二天上门,末了,吴庆贤将烟头摁在地上拧了拧,说:“我想一想。”
这一想,就是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
四寨村是侗寨村落,坐落在围杆坡地带的过渡山脉。围杆坡,是长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平均海拔1350米,荒山面积3万多亩。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过度砍伐森林,一到雨季,大量的泥沙从山顶冲刷到大小河流中。面对一座座没了树的荒山,村民们爱树,却没有人种树,没有人专门去保护树。无人看管的山林,野火一烧就是成片,能用的木材林越来越少。吴庆贤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树”的情结,经常让他夜不能寐。
吴庆贤自知做这个决定,成败与否,都是造福子孙的好事。之所以犹豫再三,是不想妻子吴培祖和4个孩子跟着自己吃苦。前途未知,吴庆贤心里没底,但他难以拒绝甘志华和吴尚全的“邀请”。他深知种树的意义,也算过经济账,如果成了,定可以致富。村里需要一个带路人,那就响应号召,不要回头。即使有乡亲笑他傻,他也愿放手一搏。
妻子吴培祖心里虽然不理解,嘴上却也不再多说。吴庆贤带着6000多元的启动资金,带领全家老小早出晚归,扎进大山,夜以继日地整地、挖坑、培肥地力。
由于种树技术不精,管理不善,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却是遍地枯死的树苗,妻子心疼树苗,更心疼儿女和吴庆贤。“好端端的生意不做了,来这里空做些什么?”心疼和不解交织,妻子赌着气不让儿女们上山种树。这是吴胜文第二次看到父母产生分歧。
吴庆贤的精神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茶饭不思、夜寝难眠。他想,下一步该怎么走?绿化荒山还干不干?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把家人叫拢来,耐心劝说。决定卖掉已经关门的小卖部、3头肥猪和1头水牛,再次带着妻子儿女,挺进了围杆坡。
能受天磨真铁汉。这次,吴庆贤吸取第一次失败的教训,请来林业部门的技术员现场指导。几年的努力,杉树基本成林。然而,意外发生了。1989年初冬,跟着吴庆贤在山上种树的人一时大意,做饭时一把大火烧掉100多亩山林,造成经济损失2万多元。突如其来的事故引来嘲讽:“看他风吹日晒瘦得像干柴,黑得像猴子,把钱都丢给大山,十足是个傻瓜。”吴庆贤不予理会,安慰妻子后,向信用社贷款4万元,继续造林之路。
赠木建房——德感乡邻齐种树
1984年,吴庆贤和人合伙承包集体山林,种植杉树。1985年,吴庆贤开始承包荒山造林,面积扩大到15500亩。当时的杉树苗由国家提供,由于苗木不能随要随用。1987年起,吴庆贤开始自己培育苗木。
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却是杉树最好的栽种期。过了这三个月,天暖和起来了,再种下去的杉树苗成活率极低。
吴庆贤年复一年热情不减,在山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承包了一个又一个山头。从四寨村起步,他的“绿色疆土”逐渐覆盖到双江镇的寨高、觅洞、双江、贵迷、乜洞等9个村寨。
荒山造林有多难?贵迷村的老支书吴家新回忆,1989年吴庆贤在贵迷村的后背坡承包了500多亩荒山,吴家新曾和他一起在山上住了一个多月:“没有肉,吃的是山上的野菜、蕨菜。睡的地方是窝棚。”
虽然是荒山,却也有很多杂草灌木。要新造一片林场,需要先把荒山全烧光,再一个坑一个坑挖,在高处挖坑时,山石和泥土会往下滚落,所以工棚只能搭建在高处。种树,不管陡坡缓坡,都得一株一株排着种下去,挖坑时,上下同时挖,石头滚落很容易造成人受伤,有时还需要放炮。一天下来,种树的工人回去了,为了准确支付工钱,吴庆贤还需要一个坑一个坑清点数量,常常清点到很晚,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小病小痛已经不当回事了。
树苗种下去,才只是开头。三分造七分管,山林野火是要常常防范的事,村寨家家户户都养得有3、4头牛,放牛散养,经常吃到树苗,也没人站出来承认。吴庆贤看着东歪西倒的树苗,疼在心里。
“要有效保护树林,必须移风易俗。”很多夜晚,吴庆贤在想,为什么寨子周围的树木长得好,而山上种树经常遭到破坏,主要原因在于规矩。按照侗家人的习俗,寨子周围是划定的林木保护区,谁也不敢砍树。而保护区之外,村民们乱放牲口,甚至冬天放火烧山,让春天长出青草。如果不制定约束措施,规范大家放牧,树林就难管护好。
吴庆贤找到村干部和寨老,讲自己的苦衷,得到了大家的支持。1993年,村里德高望重的寨老出面召集村民代表,定下村规民约,条款涉及造林保护,细到哪家的牛吃了哪家的林,怎么惩罚。有了这个村规民约,村民们对树木的保护逐渐自觉。吴庆贤有了信心。
随着杉树苗一天天长大,承包的荒山不断变绿。这个“生意人”的坚韧和成果感染了相邻数个村寨的人,渐渐地,观望的村民纷纷拿起锄头,跟着他植树造林。
更为感人的,是吴庆贤种的树解决了村里的公益事业和村民建房所需。
寨高村的寨老吴东仁和吴庆贤相识于1994年。当时村里很穷,村小学教师宿舍的老旧木楼楼梯坏了一直没修,房子必须重建。怎么建?木材怎么来?吴东仁心里急。七望八望,吴东仁打起了邻村“造林王”吴庆贤的主意。
“跟他说了后,他说发展教育是我们侗家的希望,应该支持。一捐就是9万多块钱的木材。”吴东仁记忆犹新。9万元,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整栋教学楼全是吴庆贤的树建的。经过这件事情后,吴东仁说服村民们把村里的1000多亩荒山进行绿化。没有苗木,再次找到吴庆贤,吴庆贤高兴地赠送树苗,并教大家种树的诀窍。2013年,这片山卖了180万元,村民们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35年来,吴庆贤共种植林木累计超过500万株,木材总方量多达25万方,间接实现经济价值2500多万元。
35年间,吴庆贤走以林养林之路,在镇内多处造林,有的杉树林成林后采伐,又重新造林,很多林地已经开始第3轮造林。截至目前,吴庆贤累计造林面积达55000亩。
造林35年,爱心35年,吴庆贤热心公益,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帮助修建了四寨小学和寨高小学2所学校教师宿舍,捐献木材修建四寨花桥1座、鼓楼1座、寨门1座,四寨跨河木桥多座,帮助修建陈良超、吴家清两户农房,让他们两家住上了新房。多年来,吴庆贤个人捐献木材折合人民币约22万余元,赠送给村民们苗木60余万株。村民们砍了树心里过意不去,要算钱给他,他说:“不用给钱,去山上把树种还原。”
妆点关山——决战贫困路更宽
没有人知道吴庆贤究竟身家多少。35年来,吴庆贤因为种树和修公路,走种伐并举的以林养林之路。很多林地已经开始第三轮造林。他目前现存的用材林面积4235亩,分布在16个地方。在带领乡亲们完成双江镇的荒山造林后,他又把“绿色版图”扩展到临近的从江县翠里乡和斗里乡,签约承包11000亩荒山营造经果林,目前已完成油茶种植700亩。有人说,这老爷子的身家有几千万。
2016年1月1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庆贤的话很少,身材清瘦,黑色的外套已经泛旧,裤腿上还有洗不干净的泥土痕迹。2小时前,这位老人还在邻县从江县承包的油茶林里忙碌,三九寒天,他坚持每天去油茶林,已经10多天没回家。眼前的老人,一身清贫,住房和其他侗族同胞没有差别,衣服穿了好些年,用的手机仍然是脱了漆,键盘凸起、黑白屏幕,早已退市的款式,全然找不到千万富翁的痕迹。“造了那么多林子,还欠着人家钱。”吴胜文在一旁说。
吴胜文说的是实话。35年,吴庆贤的“雪球”越滚越大,他带动了四乡八邻的村民造林5万多亩,很多跟着他造林的人,早已发家致富。吴庆贤却一心只埋在荒山绿化这件事情上,成材的树,他舍不得卖。他是看着山里的树木一天天长大的,在他眼里,树木都是他的“崽”,除非到迫不得已时他才会卖树,卖了又在原来的地方接着种。
迫不得已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开不出工人工资时;二是需要新承包荒山,继续造林时;三是修路时。
35年,吴庆贤总共贷过46万元的款,主要用于支付工钱。35年来,无论困难与否,工人工资一定按时发放。目前,他还欠着28万元的贷款,主要是为了刚承包的1万多亩荒山。
除了支付工钱和继续承包荒山,吴庆贤还有一笔大的消费就是修路。
吴庆贤的林子造在哪,路就修到哪。种树35年,修路35年,老人边种树边修路,共修了大大小小上百条路,其中通车大路4条,共计22公里,修建便耕道、林间小道累计90余公里。总计投入200余万元。有了路,给生产生活带来方便,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步伐就会加快。
让吴庆贤操心用钱的地方还有不少。这些年,他的“绿色版图”扩展到邻近的从江县,他的“绿色版图”也不局限于种植松杉,他开始种植板栗、柑橘、油茶等经果林。
“一株松杉苗成材需要10多年,一片油茶林挂果只需要5年,一亩的收益是杉树林的10倍。”1月13日,吴庆贤站在黎平县黄岗村和从江县小黄村交界处的一片油茶林里,跟记者算起了账。
吴庆贤有一个5年计划:5年间争取油茶林达到2000亩,造松杉林达到2000亩,开发药材基地达到1000亩,带动附近农民就业。
上世纪80年代,这个“生意人”响应国家号召,走上开荒绿化的道路,在之后的人生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得到一次次升华。
吴庆贤始终不忘众乡亲,为使全村群众都来造林,他自费创办了农民林业科普指导站,由其省林业学校毕业的三儿子吴胜文任站长,其弟吴庆江任技术员,不定期义务为农民举办林业科普培训班。几年来,共举办林业培训班28期,受训林农达1060多人次。免费放映林业科教电影19场,接受林业知识的村民达5000多人次。
儿子吴胜文来当站长,吴庆贤信得过,父亲的执拗吴胜文却总是争不过。现在,吴胜文多次劝说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为重,少往山上跑,一切有儿子在。父亲却听不进,依然每天坚持去山上看看树,摸摸树干树叶。吴胜文总是放不下心。
他依然记得,2000年春节期间,父亲有两天没进山,心里总放不下,便独自一人到二分场的林子里,正好发现有野火烧山。他不顾年老体弱,把棉衣捆紧在火里打滚,直至把火扑灭,父亲为此受伤昏迷住了半个月的医院。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儿女的担心,吴庆贤不是没听进去,只是那些“树”更让他挂心:“荒山不造林可惜啊!”
如今,吴庆贤的“绿色银行”遍布山头,从黎平县扩展到从江县。在他的带动下,双江镇内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1984年双江镇林地面积为18.9万亩,到2015年末已增加到30.1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7%提高到现在的75%。在他的带动下,林业产业已然成为乡亲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存完好的侗家古寨让旅游产业风生水起,双江镇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186元增加到2015年的6688元,收入翻了36倍。
生态好了,群众富了,吴庆贤却依然过着清贫日子。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不穷,他的心中长有郁郁葱葱的森林。
采访手记 用理想信念拨动“绿色琴弦”
有一种信念,经岁月洗礼更加坚定,凝结为奉献社会的壮志豪情。
有一种追求,沐时代春风愈显丰富,升华成造福一方的精神力量。
“贵州造林王”吴庆贤,以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为标尺,把立足长远、造福社会作为追求目标,35年筚路蓝缕、矢志不移地造林护绿,捐木赠苗德感乡邻,让个人行动变成群体行动,让造林事业聚溪成河,实现和丰富着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愿景,为家乡脱贫奔小康找到出路。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想的种子一旦播散于山,就会让山川秀美大树参天;一旦根植于心,就会衍化成造福桑梓、奉献社会的道德力量。吴庆贤用理想信念的手指拨动造福社会的“绿色琴弦”,奏响了美妙动人的富民强音。
吴庆贤的造林实践,是文朝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基层共产党员建设家乡、无私奉献的时代缩影。在贵州的各行各业多个领域,正是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勇战贫困、乐于奉献,抒写出贵州高原的勃勃生机,让“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多彩贵州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