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档案局揭秘:五百人医疗队救护七百万人

13.06.2014  16:58
摘要: 近日,贵阳市档案局利用馆藏档案,揭秘抗战时期设于贵阳市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再次重温人道、博爱、奉献的救护精神。
 
            近日,贵阳市档案局利用馆藏档案,揭秘抗战时期设于贵阳市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再次重温人道、博爱、奉献的救护精神。
            这个医疗队 不足五百人
            1939年3月初,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与训练总所迁移至贵阳市南郊的图云关。最初救护总队部人数并不算多,两千余人中医师153人、看护士314人,规模略小于一座省级医院。
            根据贵阳市档案局编著的《战地红十字》一书,救护总队共进行手术12万人,骨折复位3.5万人,住院治疗214万人,门诊军人248万人,门诊平民201万人等。
            独山及贵阳为远征军运兵必经之地,病人特别多。历次敌机轰炸后,首先赶到救护伤亡的,也是红会救护队。贵阳市档案局收藏的民国报纸记载,仅1938、1939这两年,红十字会的汽车行程就高达30万公里,相当于两年绕地球赤道跑了7.5圈。
              百万筑城人 也曾受益红会
              驻黔六年,红十字会也惠及近百万贵阳市民。1942年夏季,贵阳爆发霍乱,疫情集中于南明河一带,救护总队设于大西门、图云关两地的服务处,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了霍乱的流行。
            根据贵阳市档案局提供的材料,由于条件艰苦,救护队员因地制宜地用竹子搭起工作台,编成担架,研制出竹板夹板,还以竹夹、竹碗代替手术器械。
            1945年撤离贵阳后,红会救护总队的档案全部留在了贵阳。其中,贵州省档案馆藏有3000余卷,贵阳市档案馆藏有900余卷,记录了救护总队从成立到解散的全部历史。
              红会后人 曾来贵阳寻历史
          《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实录》一书编者介绍,书籍出版后,原救护总队医生、中科院院士、96岁高龄的张涤生教授,特地致信贵阳市档案局索书并致谢。1989年,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先生和张荪芬女士夫妇携侄子,也曾来贵阳寻找抗战的记忆。
            另外,民革贵阳市委据此书写成提案,建议设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纪念园区”,园区建设已启动。

(  来源:  贵阳网—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