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治水:18年投入70亿元完善防洪治水体系
◎核心提示
1996年7月2日,贵阳中心城区24小时降雨量197.3毫米,大十字、喷水池、大西门等核心商业区悉数遭淹;2014年7月16日,贵阳24小时降雨量201.7毫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以上商业区仅现积水。
突破历史极值的暴雨之下,贵阳市灾情反而比1996年要轻,多位水利专家受访时表示,贵阳的成功在于一套日趋完备的防洪体系。
18年前喷水池“看海”
18年后分洪洞护航
“1996年洪水我记忆犹新,喷水池水都淹到胸部了。”贵阳市水务管理局建设处的王处长回忆。
在王处长的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贵阳只要一下大雨,喷水池肯定遭淹。而2000年后,贯城河分洪隧洞修好后,喷水池和相邻路段再也没被淹过。
贵阳市水文水资源局水情科科长蔡军回忆,1996年7月2日,雨势凶猛,就连贵阳水文站一楼都进了水。
那一天,蔡军和同事们分三组,看水位、报汛、抢测洪峰,观测频率从每小时观测一次发展到每5分钟观测一次。蔡军回忆,最后洪峰(最高)水位达1052.49米,超警戒水位3.19米,超危急水位2米,创下惊人的记录。
而今年“7·16”洪水中,贵阳水文站洪峰水位1049.71米,仅超警戒水位0.41米,距危急水位0.78米时又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洪峰流量更是只有1996洪水的一半左右。
“这表明,这些年的防洪工程建设对拦蓄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蔡军分析。
贵阳“治水”
18年投入70多亿
据不完全统计,1996洪水后,18年来贵阳市先后投入70多亿元,使目前贵阳城区防洪能力从原来的三四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南明河及其三条支流贯城河、市西河、小车河,是贵阳市主要的泄洪通道。这些河道上游的水库,可算城市的保险闸,可以滞洪削峰。
依据《贵阳市城区防洪规划》,贵阳市先后投入30多亿元对南明河干流中、下游城区河段,对“贵阳三盆水(松柏山、花溪、阿哈)”、市西河上游小关水库实施改、扩建及配套工程建设等,使贵阳市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的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
另外,自2012年11月开始,总投资42.8亿元的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始启动。
城区防汛
防内涝是重点也是新考验
“贵阳城区防洪标准虽然达到了百年一遇,但存在一些隐患和问题。”贵阳市水务管理局(原水利局)一位负责人说,近十年来,极端天气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阳城区内聚集的人、财、物,已经到了“不能淹、淹不起”的地步。
这位负责人说,受城市建设中排水系统建设改造滞后、排水设施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影响,城市内涝成为贵阳防汛的新挑战、新考验。
该负责人表示,城市排水设施的地下部分是城市的“里子”,如果规划不合理,后期推倒重建,代价昂贵。
官方回应
水务一体化 改“多龙治水”
贵阳市水务局新闻发言人艾疆说,下一步贵阳将继续加大包括防洪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在内的防洪体系建设力度。
改革以前,贵阳防洪属“多龙治水,如贵阳城区防洪由市城管局负责,而市水利局只负责城区以外的防洪。”艾疆说,贵阳变“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即水务管理一体化,由贵阳市水务管理局对防洪、排涝、供水、水资源保护等实行统一规划、配置、管理。
另外,艾疆称,贵阳还将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为龙头,建设“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的贵阳城市水系统。
本报记者 曾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