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首张“治天”奖惩单掀生态建设波澜
中新网贵阳11月6日电 题:贵阳首张“治天”奖惩单掀生态建设波澜
作者 杨云 张丹莉
“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贵阳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在11月初给贵阳市所属11个区(县市)开出首笔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罚单以来,社会各界反响巨大。据了解,在开出首笔空气质量考核奖惩单之前,贵阳市对各单位在空气质量考核方面的奖惩方式仅限于约谈等措施。
2015年7月,《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暨奖惩办法(试行)》出台,正式对各区(市、县)和经开区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进行奖惩,试行一年。根据考核奖惩办法,贵阳市主要考核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可吸入颗粒物)、和PM2.5(细颗粒物)三项指标削减情况,这三项指标考核权重分别为60%、20%和20%。
11月2日,贵阳市开出首笔空气质量考核季度罚单,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乌当区、白云区、花溪区和经开区、清镇市、息烽县、开阳县因考核指标不降反升被罚款,罚款金额总计886万元。其中,花溪区被罚金额最多,为318万元。修文县因超额完成目标获奖79万元。
奖惩单甫一开出,贵阳市街头巷尾顿时轰动,成为市民热议话题。
“能否促动改善还需时日观察,但这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值得肯定。”贵阳市民黄综翰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贵阳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取得巨大进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管理者不断突破传统城市管理思维,坚守生态发展底线取得的。”
“一直觉得花溪是贵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处罚名单里,但事实说明花溪空气质量治理确实落后了。”贵州大学学生杨晓宇面对记者的提问有些遗憾地表示,“希望花溪能够知耻后勇,尽快赶超上来。”
“清镇这些年在红枫湖生态治理改善工作上一直很努力,也取得不小进步,但没有想到在空气治理上被拖后腿了。”清镇市市民王明丽说,“‘罚单’向社会公布,这说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成效的,政府敢于自我揭短露丑,本身就说明政治生态文明的进步。”
“作为唯一的获奖县,我觉得不值得庆幸,反而需要更加清醒认识。”修文县出租司机张蒙告诉记者,“空气质量随时都会有变化,今天努力改善就好些,明天放松治理了就会变差。”
“工作压力肯定是有的。”修文县生态文明局干部告诉记者,“环境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任何时候放松都可能出问题。”在记者走访中,贵阳市各区县干部对“奖惩单”方式持支持态度,也有部分干部感觉这样奖惩分明的形式,给环境治理工作会增加不少压力。
贵阳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曹洋介绍说,“由于城区和郊区的环境容量、面临的环境压力不同,考核指标也有所差别,花溪区、南明区等7个区的奖惩资金系数为10万元/分,修文县等4个县为6万元/分。”
对于此次“奖惩单”的开出,曹洋认为,“奖惩都不是最终目的,促进各地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记者从贵州省环境保护厅了解到,造成环境空气质量问题原因众多,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都可能成为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近年来贵阳市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上狠下一番功夫,国家环保部日前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全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贵阳市空气质量在全国排名第13位,处上游水平就是最好的例证。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认为,“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如果复制东部地区过去的粗放发展模式,将带来更大的生态环境风险。”
“生态美则发展优,发展优则百姓富,生态与发展共赢已然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在贵阳市的各级领导干部中,早已形成广泛共识。
“贵阳实现跨越式、绿色化的发展,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也不能跟在东部发达城市后面走逐步工业化的老路,必须走一条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的新路。”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认为。
“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是充满着辩证思维的。对整个贵州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发展和生态的关系。”陈刚称,“贵阳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的优势,而贵阳最大的风险也是生态的风险。”
“贵阳不论发展任何产业,不论是园区开发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都要站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考虑,必须牢牢守住生态发展的底线,这是做一切工作的前提。”陈刚如是表示。
环境治理专家分析指出,“贵阳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具有人口密集、产业密集、消费密集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等特点,单位面积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全省其他地区。未来除采取必要行政管理手段外,还应抓好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督,进一步提高自动监测数据质量,不断增强自动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