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马”“六马”同一天开跑 贵州马拉松跑出大生意

24.07.2016  08:04

  2016年7月23日,贵阳市乌当区。

  早上7点30分,贵阳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跑。2.5万运动员在航天路排成三个方阵,第一方阵是全程马拉松运动员,此后依次是半程马拉松和迷你马拉松的运动员。

  同样是这一天的早上8点,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也开跑了。

  两场国际马拉松赛事同一天在贵州举办尚属首次。

  即使这样,两个地方的马拉松参赛名额全部报满,也就是说,贵马的2.5万人,六马的2.6万人,贵州同一天有5.1万人在跑马拉松。

  从2014年开始,马拉松比赛出现井喷式发展。同时,这种赛事已然也开始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可忽视。包括运动装备、赞助企业、赛道沿线企业以及组织赛事的公司。

  本报以贵阳国际马拉松赛为例,解读一场马拉松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呈井喷式发展的马拉松赛事

  李小军全家都参加了贵阳国际马拉松赛。

  1980年,李小军进入贵州省体工队,开始他的跑步生涯,彼时,他最好的马拉松成绩是2小时37分钟,6年后,李小军因伤退役。2008年,在恢复跑步4年之后,李小军参加了自己的第一个马拉松比赛。

  2009年,李小军带着妻子令狐小莉一起跑步。如今,令狐小莉已经完成3个超100公里比赛。而李小军的女儿在高三的时候也开始跑步,读大学后都能参加半程马拉松了。

  李小军发现,从2013年开始,跑步的人一下子就从身边涌现出来了。他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非常轻松,但自从2013年之后,报名就特别难,甚至还需要抽签。

  他曾经参加的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不到一小时的时间,4万多个名额全部抢完。有些马拉松比赛比如上海的,他虽然想去,但抽签未中,只能放弃。

  “这些现象都是马拉松呈井喷式发展的表现。”一位从事马拉松经济行业的人士说。

  贵马的报名还算轻松。

  丁健是贵马组委会竞赛部工作人员。

  这个部门负责的项目之一是运动员报名事宜,5月20日,贵马报名的第一天,报名就非常火爆,官方网站报名通道一度出现拥堵。“因为网络原因,第一天报名成功的仅有3000人。”丁健说。

  增加带宽之后,网上报名变得顺畅,“这次2.5万人的比赛名额,提前4天报满。”对于这个结果,丁健颇为满意。

  同样,和贵马同一天举行的六马,从5月22日凌晨正式启动报名,第一天的报名人数就过万。其中省内10537人,省外2768人。六马报名总人数2.6万人,但仅仅到报名的第四天,报名人数就达到2.4万人。

  贵州这两个同一天举行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参赛名额全部报满,也就是说,这一天,贵州有5.1万人参加马拉松比赛。

  “以前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上述那位马拉松经济行业人士说。

  事实上,马拉松比赛的火爆程度不只是出现在贵州,在全国也呈井喷式增长。

  根据中国田协发布的《中国田径协会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注册赛事日历》统计,截止到2016年5月13日,我国大陆地区上半年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举办了113场,相当于2015年40场的近3倍,是2014年24场的近5倍。

  跑步装备的市场将更大

  7月21日,李小军到贵马组委会正式报到。他拿到自己的参赛号码牌,104254。

  除了号码牌之外,他还领到一个微型电吹风、一件T恤和一个小背包等物品,但这里面并没有跑鞋,需要参赛运动员们自备。

  对于李小军来说,跑步几乎是所有运动项目中最省钱的。“不需要场地费,哪里都可以跑。”但即使这样,他每三个月仍旧会穿坏一双跑鞋。

  李小军说,仅跑步而言,自己全家消费大约是每个月几百元。

  这些大部分都是用于购买运动装备,比如跑鞋、腰带、背包和水袋等。这已经是最节约的跑步装备了,一些跑者还会花上千元购买压缩衣、压缩裤或者防寒装备等。

  对于跑者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但对于运动装备的经营商们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商机。

  “2014年之前,店里是不卖跑步装备的,因为即使有货,也没有人来买。”贵州悠山美地户外运动公司总经理胡木说,这家位于六广门体育馆的店,此前只卖户外装备,但201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询问跑步装备。

  胡木也从中看到了客户的市场需求,他们率先推出的越野跑鞋,一年的销售额是10多万元。之后,这家户外运动销售商开始慢慢引进专业的跑步装备,诸如压缩衣、压缩裤、跑步鞋、导汗带和水杯等,一年销售额直接涨到20万元。

  到目前为止,跑步装备的销售额,占到这家公司总体销售额的20%。

  值得一说的是,由于贵阳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整个6月,胡木公司的跑步装备销售份额直接涨到30%。“还有公司专门定制200件统一的服装,用于团队参加马拉松比赛。

  “这说明,贵州的跑步人群开始了爆发式增长。”胡木判断,跑步装备市场还会更大。

  赛道沿线企业获得直接经济效益

  在报名参加贵马之前,李小军已经跑了大大小小几十场马拉松比赛。最远的地方,他参加过日本举办的马拉松比赛。

  而更多的,则是参加北京、广州、厦门和重庆等地举办的马拉松赛。

  对于李小军这样的参赛选手们来说,出省参

  加比赛所住的酒店一定要距离赛道很近。比如重庆、大连等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一般要提前2个月预订酒店。稍微晚一些,酒店就会被订满。如果选择离赛道远的酒店,这意味着比赛当天要多走几公里的路,因为赛道是实行交通管制的,车辆无法到达。

  比如这次贵马的举行,比赛期间,赛道所在的乌当区所有的酒店5000多个床位全部被订满。

  这意味着,一场马拉松比赛,对酒店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止如此,对于赛事主办方而言,还有当地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带动。

  李小军所在跑缘长跑俱乐部的跑者们,参加一场国内的马拉松赛事,至少会在那个城市呆上三天。除去比赛当天,他们往往会去当地的景点游玩,体验当地的美食等。

  “有的甚至还会去周边的省内游玩。”李小军说。对于李小军这种比较节约的跑者来说,也有忍不住花钱的时候。比如去广州参加马拉松比赛,他就曾花280元登上了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小蛮腰。

  事实上,马拉松比赛除了对赛道沿线的酒店、商业综合体的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之外,各级电视、网络媒体的直播也能带来显著的宣传效果。

  正因为如此,贵马组委会对于赛道路线的选择格外重视,他们前后跑了50多次来确定线路。

  就线路而言,这次贵马赛道穿越了保利温泉新城、乐湾国际城等大型楼盘,也穿越了泉城首府、未央宫等大型商业中心,其中还有一条名为“秘境食街”的美食街,也成为赛道的必经路线。

  为了这条线路,贵马组委会用近4个月的时间对道路路面、两边的绿化进行升级改造。

  除了赛道两边,比赛的起始点和终点也被组委会利用起来。乌当区行政中心是这次全程马拉松赛的起点和终点,就在这里,组委会还专门设置了贵州特色商品和农产品的推介会,企业们给运动员们发优惠券,他们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体验线上优惠。

  “这2.5万人,只要能留下2000名国外和省外的参赛者在乌当旅游消费,我们就是最大赢家。”贵马组委会负责人告诉贵州都市报记者。

  赞助商通过各种方式借机宣传

  李小军并非职业马拉松参赛队员。

  和他一样,绝大部分的马拉松参赛者,也都是为体验而来。“体验赛道、当地的气候和风土人情。

  在跑的过程中,李小军也不会像职业选手那样,严格的计算配速和冲刺等。他更多的时间,是欣赏沿途的风景。

  此时,赛道两旁设置的宣传语和广告牌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组委会赛事的宣传之外,两旁的广告牌、灯杆和需要经过的人行天桥上的内容更多是此次马拉松赛赞助商的广告。

  贵马总共有26家赞助企业。

  贵马组委会负责赞助事宜的市场推广部部长黄云芬说,现金赞助最多的是哈药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总共赞助16万元,此外,还有乌当富民村镇银行赞助8万元等。

  更多的赞助,则是体现在物品和服务上。

  比如汽车服务公司,则提供车辆为组委会工作人员服务,中天健身等健身服务类企业为运动员提供拉伸等服务,贵州华夏骨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则为运动员提供体检和医疗等服务。

  值得一说的是,这次贵马全程马拉松总共42.195公里当中,有7公里都是在乐湾国际城。

  这家企业用50万元对沿途的广告牌重新打造、一些施工地点等影响效果的地方重新做绿化,然后又投入20万元做活动,派出40名员工负责服务点和氛围营造等。除此之外,这家企业还向贵马组委会赞助了8万元。

  这样的投入,在销售经理聂梦看来,“很合算。”她继续解释说,这是国际性比赛,电视台全程直播,还有那么多的观众,对我们是极好的宣传机会。

  赛事公司发展前景远大

  贵州同一天举办两场国际性马拉松比赛。

  这对于贵州籍的参赛选手来说,也有一定的烦恼。李小军就有这样的遗憾,“两场贵州的国际马拉松赛事我都想参加”李小军说,但都在同一天,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因为距家近,李小军和家人最终选择贵马。他所在的跑团贵州跑缘长跑俱乐部,有219人参加贵马,也有10多人参加六马。“一些队员觉得不能一起参加比赛也有些遗憾。”李小军说。

  事实上,李小军完全不用遗憾,贵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精品型马拉松比赛。

  这些精品型的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大多是千人。有别于大型国际马拉松比赛由政府部门承办,其承办方多为赛事公司。

  值得一说的是,“目前的马拉松赛事仍旧不是纯商业运营,而是政府引导。”在这位行业内人士看来,政府主办赛事大多是出于宣传和推广城市的目的,而赛事公司也大多是从政府部门接手赛事来办。

  贵州悠山美地户外运动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承办运动赛事,从2004年开始,这家企业就参与协办体育赛事。其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贵州马拉松等赛事的演变。

  “第一次协办是梵净山攀岩挑战赛。”该公司总经理胡木说,他们主要负责选手招募、场地设置和提供裁判,其他活动策划都是由政府部门完成。

  但在最近几年的跑步等户外赛事活动中,赛事公司的可操作空间更大。

  比如这家公司2016年4月在盘县承办的杜鹃杯女子山地马拉松和5月29日在息烽县举办的山地越野跑等跑步活动,都是由公司全程进行赛事设计、招募选手、设置医疗点和出动裁判等,而政府部门只提出办赛目标、提供办赛资金、进行监督和公共资源支持。

  胡木认为,政府和运动企业的“各司其长”是一种较好的状态。到目前为止,这家公司前后协办或承办了近50场的跑步赛事。每承办一场比赛,胡木的公司会收取15%的赛事管理费,此为主要盈利。

  “相信以后公司的前景会更大”胡木说。

  这正好从侧面印证了马拉松火爆之后,赛事运营公司也得到发展机遇。

  在国内,承办马拉松赛事已经开始盈利。

  胡木长期关注国内马拉松举办动态,比如兰州马拉松,比赛期间旅游人口增长15%,广州马拉松,两千万办赛,拉动八千万直接经济效益;厦门马拉松经营收入达2.65亿元;杭州马拉松,成本1200万,直接收入2000万元。(记者 刘佑清 实习生 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