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 非遗传承那些事

11.04.2016  10:35

大同古镇里一位正在吹笛子的居民。

航拍赤水大瀑布。

    一幅竹子编的画可以卖到3万元。

    这是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文兰的作品《百子图》。

    她用半年时间,每天编织10个小时,创作成这幅长126厘米,宽36厘米的竹编作品,被一位来赤水旅游的香港人买走。

    到目前为止,赤水共有五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竹编,还有独竹漂、晒醋、游氏武术和船工号子。这些非遗项目,在赤水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下,虽然有的因为时代的变革面临濒危,但大部分的传承和发扬有了新的转机。而同样,因为这些非遗项目的存在,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赤水。

    1.竹子劈得比A4纸薄

    陈文兰是竹编的第四代传承人。

    她10多岁开始接触竹编,主要是编一些扇子或是席子,这属于粗编。粗编在赤水市大同镇非常普遍,这里盛产竹子,几乎每个当地村民都会编些生活器具。

    陈文兰发现,普通的竹席工艺粗糙,比如她编的竹席价值不高,一年下来,仅仅能挣3000多元。

    1999年,赤水市大同镇创办全国第一家农民旅游学校,邀请四川竹编字画师傅来授课,上百名青年报名参加,陈文兰也是其中一个。

    彼时,赤水的旅游刚刚起步,陈文兰开始做精细的平面竹编,这是她经过自己遍访名师学习,基于传统竹编和民族特色发展而成的新型竹编工艺。

    精细的平面竹编并不好做,仅仅从其中一个名为“拉丝”的工艺环节来说,一厘米宽的竹片,要分成20根小丝。而对于厚度,相当于把一张A4纸分成三层。

    而在编织作品的时候,更需要足够的耐心,能静下心来。

    “这并不像织毛衣,重复着同一个动作。”陈文兰说,因为图案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这要求手艺人的眼睛一点都不能离开,一旦有丝毫的错误,都要拆了重编。

    陈文兰往往在板凳上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因为太过聚精会神,她往往会错过吃饭的时间。

    此外,对于竹子的选取,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是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竹子。“如果太老的话,就会很脆,韧性差;如果是嫩竹子,则水分太大,收缩性太强。

    价值不过10元的慈竹,经过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20多道工序之后,可以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

    随着赤水旅游的发展,陈文兰接到不少的竹编订单,她忙不过来的时候,会分出一些订单给其他会竹编的村民。

    这个可以致富的路子,吸引着不少人来拜师学艺。“本地人都不收费”。陈文兰说,大多是女孩子来学,也有男孩。

    51岁的陈文兰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但他们都好动,不适合竹编。

    最终,她把传承人给了从事竹编工作8年的儿媳。“她能静下心来,并且天赋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