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是一个伪命题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今社会流传甚广、认可度甚高的一句口号。近些年,“抢跑”更是大有提前之势。有研究报告显示,近一半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始于十月怀胎;而平均来看,出生后的第18个月已是必须“有所作为”的底线。
“起跑线”强调的是早的概念,但赶早开跑就必然成功么?且不说总有不少半路出家、大器晚成者,“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仲永式人物也有不少。因为,人生压根就不是一次百米跑,而更像一场马拉松。起跑速度对前者或许关键,但对后者而言,实在无足轻重。在马拉松里,参赛者会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策略,有时为保持体力而放慢起跑也是可能的。从小学到大学这1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考验的不是谁学得早,而是耐力和持续性。在教育越来越成为终身修炼的今天,真是大可不必纠结“起跑线”上那几步。
这经不起推敲的口号何以深入人心?在于它戳中了很多中国家长的深层焦虑:竞争激烈的时代,孩子好不好、优秀不优秀,名牌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是显在指标。层层倒推,在一味求早求胜的逻辑链条之下,孩子们从小就被迫“加码”。一大批教育培训机构适时出现,更是助推抢跑活动蔚然成风。在这之中,家长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学校、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而孩子们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甚至因提早被榨干了潜能,变得厌学、抑郁。
当然,催着孩子起跑的,并不只是家长教育理念和商业利益。快速奔跑的社会,染上急躁风气的人不少,加上“成功学”大行其道,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程度由此加剧。而在教育领域,资源分布不均,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升学看考试分数、就业看学校名气、政绩看升学人数等等,都在助长着各种扭曲现象。近日,网上爆出一组某中学教学楼遍装铁栏杆的照片,让楼中“高考来源于天天成功、课课成功、题题成功”的标语更显刺眼。有人感叹,真不知置身其中的是囚徒还是学生。凡此种种,都不只是一家、一校、一领域的烦忧,而值得整个社会反思。
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其实人生的赢家,并不在飞得多早多快多远,而在于欣赏了沿途那些美丽的风景。若是只盯着“起跑线”论输赢,只顾拼命扇动翅膀,在疾速前进中将本该丰富的人生过成单一色调,那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