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苟坝:老区人民的新生活

08.10.2016  01:03

    新华社贵阳10月6日电(记者李惊亚)“以前住在木房子里,在猪圈里上厕所,晚上孩子都不敢一个人去。”45岁的苟坝村村民代兴会在外打工多年,如今是一家乡村客栈的老板娘。

    2013年,代兴会一家人从四合组搬到了红军街上,在政府的帮助下,盖起了二层小楼,做起了乡村旅游的生意,去年净收入10万多元。她说:“以前拼了命干活也挣不到这么多钱。

    苟坝是位于贵州北部遵义市播州区的一个小山村。81年前,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经过这里,在苟坝召开会议,撤销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使红军免遭一次重大挫折,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遵义会议的重要延续。

    作为革命老区,苟坝村长期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产业单一,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2013年,遵义市规划以苟坝为核心,打造辖枫香、鸭溪、石板、乐山、洪关、平正六个镇乡,面积716平方公里的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

    3年下来,包括苟坝会议原址、会议陈列室、红军村、红军医院等景点已打造成型,并配套建设服务区、商业街、生态农业观光园等,让苟坝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

    沿着村子里石板铺成的小道绕村走上一圈,矗立在村中的“苟坝会议会址”格外显眼,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道路两侧的房屋都挂着一盏马灯,村子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存放着各式马灯的乡村博物馆。81年前,中央红军的马灯不仅照亮了漆黑的深夜,也见证了毛泽东挽救红军、改写中国命运的历史瞬间。

    “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了。”26岁的苟坝红创区讲解员雷艳茹说,今年来这里游玩的游客特别多,对红色历史也比较感兴趣,虽然她一条线路讲解下来需要两三个小时,很累,但心里高兴。

    苟坝村红军街上的房屋依山而建,均是黔北民居风格加红色文化元素建造而成,在蜿蜒平整的沥青路旁,每隔数米就有一个鲜花盛放的木质花坛,走在这里,仿若置身花海之中,时常能听见游人的笑声隐隐传来。

    苟坝村盛产土豆,村民郑显奎家院子里晒的都是土豆片。他说,过去一斤生土豆也卖不了几块钱,现在游客多了,他将土豆切片、油炸后卖给游客,一袋土豆片就要10块钱,而且供不应求。

    随着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项目的持续推进,村民都陆陆续续从破旧的老宅搬了出来,住上了新房。

    “今年我们启动建设体验式旅游,要让游客通过VR技术感受红军故事,未来还要打造红色竞技类项目,对接老中青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主任刘明贵说。

    据统计,2014年10月以来,苟坝景区已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9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至1.2万元。

[责任编辑: 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