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水务改革简讯

03.08.2016  19:39

山区现代水利“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思南塘头试点区成效显著

★   创新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模式释放新活力

                                                                                                                                                        山区现代水利“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

思南塘头试点区成效显著

    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后,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逐步降低,加上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养护和使用相互脱节,形成了农田水利处于“建设难、管理难、养护难、收费难”,不能正常发挥灌溉效益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着我市山区水利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与社会对水利建设的职责厘清不到位。 以往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采取国家大包大揽的方式,建设费用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没有厘清政府与社会在水利建设上的职责,没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也没有发动农户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 二是工程权属和管护职责落实不到位。 农业水利设施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不明确,普遍存在“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现象。大部分工程处于“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非用水季节无人进行清淤补漏和维修,用水季节供不了水,致使部分工程建好后成为摆设。 三是农业水费收取不到位 。全社会没有形成水商品意识,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老百姓认为“皇粮国税”都免了,水费自然是不应该交,因此农业用水普遍没有收费。致使财政不光承担水利工程建设费用,还要负担其维修养护费用。 四是节水意识形成不到位。 因为水利设施管理粗放,没有供用水计量设施,也没有收取水费,农户没有形成节水意识,对沟渠随扒随放,采取大水漫灌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致使干旱用水季节水利设施又无水可供。

为打破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处于“建设难、管理难、养护难、收费难”的“四难”境地,2014年起,我局着手开展山区现代水利“建、管、养、用”一体化体制机制探索,通过调研,确定先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土地流转较为集中的思南县塘头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作为改革试点区。通过两年的试点探索,塘头现代水利“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有效解决了农村水利建管“四难”问题。

第一、创新建设体制,解决工程“建”的问题。 塘头农业园区是全省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之一,面积大、地势平坦,但水利设施不完善,常年遭受干旱、涝渍灾害。2014年初,我局启动塘头农业园区水利“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此项改革得到了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决定投资6800万元,建设塘头山地高效农业园区现代水利示点区。同时,为考虑工程的综合效应,我们整合了扶贫、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涉农项目资金和园区内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多渠道投入,把水利建设与特色示范镇相结合、与园区建设相结合、与防洪排涝相结合、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四个结合”建设模式。在立足解决农业园区灌溉、排涝的同时,把现代水利技术的应用、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来抓。 一是 试点区的2200亩种植基地合理采用喷灌、滴灌和微喷的现代节水灌溉方式,加上“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既达到节水、精准灌溉的效果,又彰显现代水利的技术应用。 二是 试点区将智能化管理系统、信息无线遥传、土壤墒情监测、气象站、机泵变频启动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水利科技运用到工程建设中,较传统水利灌溉减少了管理成本,通过手机上网,管理人员远在北京就可以对园区实行精准灌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园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二、实行 “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模式,解决工程“管”的问题。 为确保工程有人建、有人管,确定了“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试点区在工程上马前先制定“建、管、养、用”一体化实施方案,组建了项目法人单位,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水价形成机制、水费管理制度及收取制度等。在充分听取试点区群众、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村组干部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供水管理单位+支部+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的管理模式,以灌区和村为单位建立用水户协会,通过协议方式明确水务主管部门、村级组织与用水户的职能职责,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项目补助机制、协议用水机制、预交水费机制、水费收支公开和监督机制及规范的财务制度,进一步充实了村级经济实力,提高用水大户的水商品意识和参与管理热情,也增强了群众的建管养用意识和商品水意识,提高了水费征收率,加强了工程管护,确保工程的长久运行,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第三、建立“两部制”水价模式,解决工程“养”的问题。 以“成本水价+维修费用+管理人员工资+村集体公益性提留”为原则,建立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相结合、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通过召开用水户水价论证会并报上级部门批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内水价为1.1元/立方米,超定额用水价格1.5元/立方米。实行“两部制”水价既可促进节约用水,加上维修费用的提留,又能化解工程建成后无人管、无钱维修的难题。同时,水价中考虑了村集体公益性提留,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空壳”的问题。水费由用水户协会收取,每年除提取一定比例交给水管单位作为主体工程维修养护费外,其余部分按照清淤补漏、维修、电费开支,管理人员薪酬及社会统筹,折旧和专项基金等不同比例专户储存。主体枢纽工程的更新改造和维修养护费以县级财政和上级资金补助为主,灌溉水费作为补充。接入点以内的水利设施由用水户协会负责维修养护,其费用在农业水费中列支。田间灌溉设施的维修养护由企业、大户等用水户自行承担。

第四、实行“预交水费”机制,解决工程“用”的问题。 试点区实行“预交费、后供水、最后按用水量据实结算”的供水管理制度,由用水户将用水计划报用水户协会并预先缴纳一定费用后,用水户协会按计划对该用水户供水。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只管用、不交费、收费难”的问题,实现了精准用水。因为用水户用水得到了保障,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形成了大家都乐意提前预交水费的局面,彻底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

思南试点区实践表明,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区从工程建设、产权归属、管护职责、水价形成、维修养护等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在解决工程“建设难、管理难、养护难、收费难”的问题同时,试点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政治、文化等效益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试点前,只要突降暴雨,园区就发生内涝,种植的各类作物基本没有收成,每年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以上。试点后,完善了园区内水利设施,实现了涝能排、旱能精准灌溉,促使了土地流转资金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农业企业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吸引了大批企业入园投资。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后,为土地流转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群众除土地流转收入外,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增加收入,同时还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和夫妻在外打工两地分居的问题。

试点区结合当地特色小城镇、高效农业园区、乡村生态旅游区等建设,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将防洪排涝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新建分洪渠552米,治理河道2.69千米,完成生态渠建设2.69千米,不仅彻底解决了关中坝片区多年以来的内涝灾害问题和实现了“洪能防、涝能排,供水及时有保障”的目标,还结合防洪工程建设将水患连连的小溪沟建设成生态走廊和亲水通道,打造成了可发展乡村旅游的生态湿地公园,成为水利工程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建成的典范。实现了环境向优、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企业发展、农民增收。试点区农村90%的家庭用上了洗衣机,80%的家庭用上热水器。周边农村环境因水而得到改变,邻里之间变得和谐,有的农户还在园区周围办起了农家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民心得到稳定。

山区现代水利“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重要举措。云南、湖北恩施、遵义等省内同行业都前来学习取经。2015年6月25日,全省山区现代水利现场交流会在思南召开,铜仁作经验交流发言。时任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农工委书记、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家培出席并作讲话,市委书记夏庆丰在思南县塘头试点区参观给予充分肯定。黄家培高度肯定了我市山区现代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他在现场会上指出,探索现代水利“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是我省农业水利工程的一项创新,体现了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引领创新的全新模式,对突破传统水利建设管理具有深刻的意义。6月26日,《中国水利报》(第3647期)头版头条以《打造生态经济的思南模式——贵州山区现代水利建设透视》为题,对山区现代水利“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思南试点区作了重点宣传推广。随后,人民网、新华网、人民长江报、贵州日报等媒体都进行了推广报道。思南塘头试点区取得的成效经验,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的样板。

    创新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模式释放新活力

  我市自2013年松桃县被列为全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通过改革,进一步理清了管理体制,盘活了现有水利资产,提高了水利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了水利工程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投资多元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以资源换服务,盘活水利资产。 如松桃县大岩水库水面招拍挂。大岩水库位于铜仁大兴高新区,总库容129万方,我县先行先试,将水库水面实行承包,并签订长期合同,以每年15.2万元的价格租赁给大兴小城镇开发商,水库功能不变,灌溉、防汛无条件服从水务部门调度,开发商对水库周围环境进行了绿化,对水库灌区渠道进行了防渗改造,提升了小城镇的品质,因小城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更多的人前来抢购商品房,实现了开发商效益和水库效益的双丰收,通过改革,盘活了小型水利存量资产,走出了一条“建设-拍卖-再建设”的滚动发展路子,为新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筹集了资金。

委托协会管理,促进水利发展。 如松桃县孟溪红岩村人饮工程用水户协会的组建。孟溪红岩村饮水工程建于2010年,工程建设初期,由于管理不善,每立方米水价高达7.5元-8.0元,群众难以承受,致一年多后即停止运行,群众吃水主要靠挑水和平房积水解决,村寨脏、乱、差现象明显。2012年,政府投入40余万元对工程进行了提级改造。采取“水厂+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和“两部制水价”,由水厂对协会供水,协会对用水户管理,协会每月在向用水户收取10元基本水费的基础上,再按每立方米2.0元的水价计量收费。通过改革,水顺畅了,人顺心了,不仅解决了多年来工程管理不善、水费收不了、群众怨气大的问题,还使村寨环境得以改善,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了小康村建设进程。

自建自用自管,助力水利建设。 如松桃县松堡公司有限公司。2010年7月,通过招商引资,县委县政府引进企业投资建设高力水泥厂,企业要求县人民政府解决企业的用水问题。但由于所需经费较大,县财政困难,一时难以解决。通过了解,打工回家准备创业的当地村民黄天熊等人有投资意向,由县水务局出技术,黄天熊等29人出资建设的高力水泥厂专用供水工程于2011年投入试运行。由于管理得当,2012年水费收入为63万元。2014年5月正式成立松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正式走入公司化运作。松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立,开创了民营资本办水利的先河。不仅解决了招商、引商、稳商的目的,而且解决了财政困难、增加就业,实现了双赢。为开展水利体制改革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拓展多元空间,带动水利发展。 如苗王湖度假村。苗王湖度假村是东方红水库拓展多元空间的一个缩影,水库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库总库容642万m 3 ,灌溉面积3200亩,由于灌区产业结构调整,水库灌溉效益不明显,经研究,决定将水库以每年12万元承包给松桃鑫鑫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负责灌区渠道的日常维护,该合作社围绕水库做文章,将水库打造为苗王湖度假村,是集生态观光、立体养殖、娱乐休闲、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公园式原生态休闲度假村。此景区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水域、滩涂面积43.3公顷。景区内观景亭廊设施20处,水上游览娱乐船16艘,冲锋舟42艘,码头1座。同时还设苗族风情文化展厅、游客服务中心、湖边游泳池、湖边垂钓台等,并着力打造精品水果种植、珍禽畜禽养殖等产业,带动就业50余人,投资40万元修筑了进库公路,强化了防汛调度工作。通过改革,不但不改变水库的防洪、灌溉功能,承包者依托乡村旅游让水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就业,曾经死气沉沉的水库变成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