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关侗寨的互联网新生活
“双十一”前夜,46岁的黎平县铜关村杂货店店主吴茂先已早早地在他的“淘宝”购物车里放了25件商品,这是他为孩子们和妻子准备的冬衣。怕当天抢不上,每件衣服他都准备了两三个备选,只等零点到来开抢。
此时,村幼儿园老师吴东兰正拿着手机在“《天下侗族人》赛歌场主题群”里与侗歌爱好者们对歌。这个100人的微信群里有来自贵州从江、榕江、凯里和广西三江、龙胜等地的侗歌爱好者。
作为村民,吴东兰是拥有149人的大群铜关村微信群的成员。作为联合国儿基会的志愿者,她是儿童基金会早教服务中心群的44名成员之一。作为侗族手工艺爱好者,她加入了黎平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群。
40岁的吴东兰从没想过自己的世界会有这么大。仅仅一年前,吴东兰的生活就是种地、织布、带孩子,与远在桂林一家景区打工的丈夫也是隔几天通一次电话。
铜关村四周大山环绕,共有居民1863人,侗族占93%,40%是贫困人口。和全国很多老少边穷地区一样,由于山高路险,铜关村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大部分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更不懂什么叫WiFi。
2014年11月22日,腾讯基金会联合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在铜关村建立4G通信基站,并为接受互联网培训的村民发放了近100部智能手机,这个青山绿水中的偏僻侗寨从此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现在,吴东兰和儿子每天都要用手机与丈夫视频通话半小时。从朋友圈获得灵感做的小挂件也以100元的高价通过腾讯投资建立的“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卖给了外地游客。
受此鼓舞,吴东兰把家里的织布机也搬到了博物馆里,一方面向游客们展示传统的侗族织布工艺,二是利用博物馆良好的场地条件织布,卖给游客。她还打算和民族手工业产业协会微信群里的朋友们一起切磋刺绣手艺,条件成熟了可以开个微店,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精美的侗族工艺品。
随着互联网日渐深入人心,铜关村10月出现了第一家快递收发点。27岁的收发点创建人吴基先告诉记者,每天大约有10件快递到铜关村,主要是衣服、五金和电器,平均一周左右就能到货。
吴基先说,随着村民收入的提高,快递的收发量预计将出现快速增长。目前往外发货的还比较少,他希望铜关的有机水稻、茶叶、侗族特色工艺品等能够发往全国,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早日迈入小康社会。
互联网不仅开阔了村民的视野,也深刻地改变了铜关的乡村治理方式。铜关村拥有中国第一个认证的村级微信公众号,订阅人数近千人。2015年上半年村级账目在公众号上一目了然,连每一张票据都清晰可查。低保名单也在公众号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村长吴荣盛说,微信让村民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村里曾发生一起盗窃耕牛案件,失主用手机在群里发出呼吁追盗牛贼的消息。半小时后,30多个村民就截住了被盗的耕牛。
腾讯企业社会责任总监陈圆圆说,“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明年腾讯将帮助全国不同地区的100个村实现移动互联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