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3个银匠村800户出了1000多名银匠

11.12.2014  17:52

3个银匠村800户出了1000多名银匠

——解读银匠村的银饰小康产业

麻料村李光雄银匠家3个媳妇在制作银饰。李雪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11日电  11月25日凌晨,天还没有亮,40来岁的穆修和已早早起来加工银饰了。他前一天答应辽宁游客韩纹颖打制的苗家银饰“蝴蝶妈妈”还没有完工。

    像穆修和一样,雷山县麻料银匠村、控拜银匠村、乌高银匠村的银匠在忙碌着,叮叮当当忙着敲打或制作银饰品。

    素有“中国苗族银饰之乡”的麻料、控拜、乌高三个苗族银匠村,现有800多户人家,90%以上家庭以打制银饰为业,银匠多达1000余人,这些“银匠村”主要经济收入是银饰锻造加工销售。

    今年40多岁的穆修和,依托手艺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了一个作坊,仅去年,他的纯收入就超过了20万元,如今已购买了小轿车。他的女儿才7岁,可是20多斤重的女儿银饰嫁妆已打制完毕。那些并不起眼的银块,经过他历时100多天的敲打和雕琢后,变成了优雅的苗家银饰。

    在麻料、控拜、乌高三个苗族银匠村,村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万元户不是富,十万元户不算富,百万元户算小富,千万元户才算富”,这个有着800户人家的银匠片区,10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400余户,5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00余户,100万元以上的有50余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10户。如村里的李光雄,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了8个银饰专卖店,去年的一年纯收入就超过500万元,家里资产超2000万元;控拜村的李俊,在北京开3家银饰店,购有2套百平方米的商品房,家产超3000多万元;乌高村的顾永冲银匠,他的银饰公司光设备器材就是500多万元,职工60余人,公司银饰藏品价值达1000多万元,去年的销售额达800多万元,公司净资产1500多万元。

    2014年1至10月,麻料、控拜、乌高三个苗族银匠村,销售银饰品重量达3万斤,产值达1.5亿多元。

    这些银匠将当地银饰工艺带到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西江苗寨、凯里、贵阳、武汉、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或是自己开公司,开银饰店,或帮人加工银饰。

    今年36岁的潘世龙是麻料村土生土长的苗家青年。由于小时候学习成绩好,父亲不让学打银饰,谁知大学毕业后的他还是操起了祖传的手艺。依靠自己的悟性和坚持,与同是大学生的妻子廖秀芝在西江千户苗寨开起了自己的“苗王银庄”银饰店,生意做得十分红火,还在阳朔开了1家分店。如今,潘世龙已成为麻料银匠村银饰制作产业的领军人物。

    “银饰的魅力永远不会褪色。前几年,我设计制作的一对银手镯才卖300块钱,如今,眼看可以卖到1000块钱了。前不久,我向村里的师傅采购了一套银酒壶酒杯,花了4万块钱。”潘世龙对苗族银饰收藏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现在少数民族银饰收藏还不算太热,但将来肯定会越来越热,一是缘于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日益关注,二是缘于银饰本身材质的保值能力比较强,三是精致、独特的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对于村里银饰产业的发展,潘世龙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他认为,苗族银饰制作要走好两条路,一是要注重传承保护,二是要在传统的技艺设计上增加时尚的元素。这两条路走好了,市场就会得到培育和壮大。为此,潘世龙联合村里的其他银匠师傅成立了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银匠协会,他自己还被推选为协会的秘书长。(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