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进校园”给校园安全教育穿上“专业护具”

16.05.2016  05:30

    新华社贵阳5月14日电(记者骆飞)左手曲臂捂住口鼻,右手抱头护住后脑,膝盖弯曲俯下身子,快速有序离开室内……在贵州省贵阳市甘荫塘小学五年级一班的教室内,来自贵州青年志愿者应急救援总队的志愿者正在为学生讲解地震次生灾害逃生演练的知识,并在校园内实地指导师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5月10日15时,贵阳市甘荫塘小学内的警报器顿时发出轰鸣,一场地震次生灾害逃生应急救援演练正式开始。只见全校15个班的742名学生在老师和志愿者们的引导下,迅速有序的从教室转移至操场。根据讲解,孩子们弯腰护头,顺着楼道穿过烟雾,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约1分40秒便全部安全到达指定地点。

    作为此次活动主要负责人之一,贵州天合救援队总技术官曾亮介绍,较之于火灾逃生演练,地震逃生演练所需时间更长,因为地震发生时必须第一时间先躲避,而后才能展开逃生自救。

    他说,“类似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往往时间短、突发性强,人们对此的第一反应特别关键,甚至决定了人的生死。在校园内开展灾害应急救援演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灾害的第一条件反应意识,增强其安全自救能力,能更专业、科学的应对灾害,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伤亡。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自2009年起,国家将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自救能力。

    贵州省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秘书长邓永军介绍,在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在校园内开展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对提高学校安全教育意义重大。校园是安全保障重要区域,较之于成年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较弱,更需要科学、专业的指导。

    贵州省青年应急救援服务总队常务副总队长颜昌峰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多次重大灾害的抗灾救灾工作。每每回想起经历的救灾过程,大多数人在遭遇灾害时因缺乏科学、专业的自救知识而丧失生命的场景让他痛心不已。

    他说,“灾害本身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很多时候,不少人因缺乏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更加剧了伤亡程度。同时,救援现场的一些爱心人士因抗灾救灾不专业、不科学反而成为被救助对象。

    前来观摩演练的贵阳市花果园第三小学校长陈刘洪说,让学生掌握专业的自救能力是校园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但目前因教学设施少、人员不专业等问题制约着学校安全教育的提升,“不少学生的安全知识大都来自父母或老师的经验,实际上并不科学”。

    近年来,通过大力宣传,人们对灾害的防范自救意识不断增强。曾亮介绍,尤其是2010年以来有了质的变化,从官方到民间成立了不少应急救援组织,使得社会防灾减灾体系更专业和系统。

    贵阳市甘荫塘小学校长陶翠洪介绍,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灾害应急救援演练,并开设安全教育课,组织老师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校园安全教育明显改善,但仍需提高。

    “安全教育一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其专业性、科学性仍显不足,还需加大人财物投入,使其更系统化、常态化”陶翠红说。

[责任编辑: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