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难耐 专家不赞成市民服药抗高温
成都连日蓝天白云“美到哭”,不过,伴随的高温天气却着实热得令人大呼“毛焦火辣”。一般说来,人体正常温度在36℃-37℃,若炎热天气持续的时间过长,容易对肌体形成负面伤害,发生热射病、热伤风、“心理中暑”等问题。针对高温,市疾控专家特推高温“防病指南”,支招市民科学防暑。
市民没事喝药抗高温 专家不赞成
“麻烦给我拿5盒藿香正气液。”昨日,市民周先生又跑到药店买了几盒药。“这是第三次来买了,每次都拿几盒。”周先生说,天气渐热,为了不出现中暑等情况,他和家人基本上每天都会喝上一支。
不过,对于这种做法医生并不太赞同。“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不建议每天固定服药防暑。”市三医院中医科主管药师赵岚提醒,若个体未生病或不存在患病隐患,大量服用反而可能导致身体伤害。
【解读“高温病”】
中暑
42岁的刘师傅是名厨师,每日在厨房炒菜时都热得汗流浃背。前两天,正在干活的他突然眼前一黑,瘫倒在地。被同事喂了两瓶解暑药后,才稍微缓了点。医生称,刘师傅实为中暑,所幸程度较轻。
解读: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出现头痛、头晕、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多为中暑先兆症状。
急救:脱离高温环境;服用常用解暑急救药十滴水、人丹等;可辅以冰敷;严重者及时送医。
热伤风
24岁的成都市民小李因感觉天气炎热,为了晚上好入眠,特别将空调调到了18℃。没想到,这觉倒是睡得不错,但起床后鼻子已经堵得“水泄不通”。到医院检查,发现是遭了热伤风,后来烧到39度的他不得不留输液治疗。
解读: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头痛、发烧等
预防:建议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差保持在6℃-8℃内。
热射病
6月2日中午,46岁马拉松跑步爱好者雍波冒着32℃高温跑步,后被发现昏倒在路边。被诊断为热射病后转入川大华西医院抢救,20日终因多脏器衰竭、继发血液感染等问题抢救无效死亡。
解读:热射病为中暑分级中的重症中暑,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天气。
症状:通常表现为高热、体温达到40℃以上、皮肤干热无汗、神志障碍、脏器衰竭等,死亡率高达50%。
预防:高温天气下注意防暑降温;温度超过32℃、湿度大于60%时,不宜再运动。
心理中暑
“不要跟我一直说话,烦得很!”这成了28岁白领小文这两天的常用语。虽然对方没有过激言语,但小文却如一枚“火炮儿”,随时都在爆,“热得毛焦火辣。”
解读: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气候变化对人的情绪就会造成影响,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另外,夏季食欲下降加上睡眠质量差和出汗,也会影响体内电解质代谢,从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让人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
症状:莫名其妙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如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心情低落、容易骂人等。
预防:听舒缓音乐、使用冷色调装饰、避免饮用白酒等,以降低“心理温度”。
防暑 疾控专家推防病“高温指南”
针对夏季容易出现的高温天气,市疾控中心职业病防制科日前在官网上特推“高温防病指南”。疾控专家表示,高温引起的不适、疾病或死亡可以预防,但应注重科学。
【如何补水】
天热血液黏稠度会增加,应适当补水。不过,过量饮用白水反而可能会导致人体盐分过度流失,部分水分会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之后,出现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和昏迷。
补盐:以淡盐水补充人体大量排出的汗液带走的无机盐,同时也可防电解质紊乱(一般在500ml饮用水里加1g盐)。
少量多次:分多次喝,每次以100ml~150ml为宜,间隔半个小时。
温度:大量冷饮摄入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水温10℃左右为宜。
【食物防暑】
山楂汤:山楂片100g、酸梅50g,加3500ml水煮烂,放入白菊花100克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
绿豆酸梅汤:绿豆150g、酸梅100g加水煮烂,加适量白糖,晾凉饮用。
金银花(或菊花)汤:金银花(或菊花)30g,加适量白糖,开水冲泡,凉后即可饮用。
椰汁银耳羹:银耳30g洗净后用温水发开,除去硬皮,与椰汁125g、冰糖及水适量,煮沸即成。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常见解暑药】
仁丹:清暑祛湿,主治中暑受热引起的头昏脑涨、胸中郁闷、腹痛腹泻,也可用于晕车晕船、水土不服。
十滴水:清暑散寒。适于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呕吐、胸闷腹泻等症。
藿香正气水:清暑解表,适于暑天因受寒所致的头昏、腹痛、呕吐、腹泻突出者。
无极丹:能清热祛暑、镇静止吐。
避瘟散:为防暑解热良药。能祛暑化浊、芳香开窍、止痛。 成都晚报记者 李诗敏
原标题:酷热难耐 切莫服药防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