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12.01.2016  16:50
  黔教职成发〔2016〕8号   各市(州)教育局,贵安新区社管局,仁怀市、威宁县教育局,各高等职业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等文件要求,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我厅组织制订了《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现将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2016-2018年)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融合培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引导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质量,不断增强高职院校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代表贵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成果,使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合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2016

2017

2018

合计

省级骨干专业

40个

30个

30个

100个

省级重点专业群

10个

10个

10个

30个

省级开放实训基地

10个

10个

10个

30个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0个

20个

10个

50个

省级“大师工作室”

20个

20个

10个

50个

省级职教名师

40名

30名

30名

100名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0门

40门

30门

100门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6个

7个

7个

20个

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

6个

7个

7个

20个

省级优质学校

3个

4个

3个

10个

        三、主要任务     (一)德育工作质量提升工程     1.建设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基础教育。探索开展通识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精心培育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主要内容     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德育教育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探索实施通识教育,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与配合,面向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二)专业质量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原则上在全省已建成的专业群中评选30个省级重点专业群,以及100个省级骨干专业。以省级重点专业群和省级骨干专业建设为抓手,带动全省高职院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资源、提炼专业特色、凝聚专业力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差异化竞争发展。     2.主要内容     省级重点专业群建设。积极引导全省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战略目标,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设置专业,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通知》(黔教职成发〔2015〕48号)文件要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整合专业资源,制定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加大投入,积极开发与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一步改善专业群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设备、图书资料配备等硬件条件。充分发挥省级重点专业群的示范效应,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管理水平。     省级骨干专业建设。骨干专业是指职业院校综合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市场广泛需求,具有发展活力和前景的专业。省级骨干专业须符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专业特色鲜明、校企合作深入,在本地区、本行业同类学校中起示范、骨干作用;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高,有完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及实施性教学方案,有健全的专业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管理及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改革和教研成果显著;有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队伍建设规划科学、措施有力;教学条件优良,设施设备完善,有较齐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实训主要设备先进、现代化程度高。对围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材料业等产业开办的专业予以适当倾斜。     (三)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为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评选30个省级开放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省级职业教育开放实训基地, 充分发挥省级开放实训基地在科学管理、教学改革、机制创新及生产性实训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2.主要内容     省级开放实训基地建设要依托本校重点专业群和骨干专业,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以服务本校、辐射周边、资源共享的高水平、开放性实训基地;以教学为中心,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完善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和职业训练功能;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注重实训基地的生产性,促进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各类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开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的开放服务能力。组织行业、企业专家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使实训基地成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培训、技能鉴定中心和技术服务窗口,以及创新创业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以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通过评选100名省级职教名师、50个省级 “大师工作室”和5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完善建设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引领、创新引导和交流合作作用,推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整体素质。     2.主要内容     省级职教名师建设。面向高职院校选拔一批长期坚守在职业教育教学一线、师德高尚、技能精湛、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在行业企业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职教名师,充分发挥职教名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省级 “大师工作室”建设。依托在行业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建立一批发展理念先进、工作环境优良、项目资源丰富、团队协作高效的省级职教“大师工作室”,形成以名师为中心的教学高端集智平台、青年教师成长基地,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在引领学校专业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的示范表率作用,打造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师级”领军人物、创新团队,为全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批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效果优良、改革成果突出、团队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完善团队合作机制,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经验交流与对外合作,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形成教师队伍的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系统推动校企合作、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和服务产业能力的水平提高,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五)课程质量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在全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10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基础课占比30%左右,使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发展急需的专业都拥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做支撑。着力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2.建设内容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须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能够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教学理念先进、模式新颖、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能够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得到广大学生、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一致好评与普遍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行业企业合作,协同开发、互助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引导我省高职院校进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建设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课程结构、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精品课程资源,从而带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提高。     (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程     1.建设目标     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等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扶持力度,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三五”期间,着重建设20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创新中心项目。     2.主要内容     各高职院校要按照《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和平台等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营造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在传播与实践现有应用技术的同时,要切实增强协同意识与创新意识,加强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担负起技术创新的责任,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应用技术定位,利用学校现有基础,集聚社会各方资源,突破专业、学校、行业和地区等壁垒,推进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满足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中心。特别是要将自身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项目,将校企合作的范围从人才共育拓展到技术共研,使创新中心成为企业、行业及地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     (七)优质学校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以教育部《行动计划》中关于优质学校建设内容为契机,在全省遴选10所左右高等职业院校建成在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院校治理等方面领先的省级优质学校,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2.建设内容     通过开展优质学校建设,打造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优质学校要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逐步扩大实质性国际交流合作,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大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八)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程     1.建设目的     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引导各高职院校错位发展,走特色化办学之路,加强对各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分类指导,有效推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2.主要内容     (1)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与改进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与改进是针对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     明确高职院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责任。高职院校要遵循“自愿、集优、差异、协商”等原则,主动邀请专家对其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发展能力诊断,将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作为“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全面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建立学校自主诊改、省教育厅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估制度     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质量保障中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利用教育教学质量互动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学生、家长、行业、企业专家通过网络评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鼓励学校建立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测评制度;健全学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通过毕业生跟踪调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3)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制度     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编写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改进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可读性与可参考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特色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要强化定量分析、数据支撑,收集发掘高职教育在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地方和行业需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典型案例。高职院校应及时在本校官方网站上公布质量年度报告,省教育厅将抽取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厅政务网上公布。     四、组织实施     (一)项目实施。从2016年起,省教育厅将陆续下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子项目方案,组织各高职院校开展项目申报,逐年分批次分项目稳步推进实施。     (二)项目管理。项目学校要加强项目实施的进度、质量、结果的管理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按计划推进建设进度,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三)项目考核。根据项目类别进行分类评选、考核、验收。项目建设期满后,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并公布结果。到2020年,完成全部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上来。学校要全面规划,指定相关部门和人员统筹协调本校相关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二)确保经费到位。各地、各主管部门及学校要根据要求安排相应的建设经费,省对获得批准的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各校要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加强督查落实。省教育厅将对各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抓紧制定落实相关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       (责任编辑:gzsedu_x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