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湾寻“宝”记
黄金湾寻“宝”记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习水土城考古点滴
土坑墓、青铜器、石器、陶器……随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在习水县土城镇黄金湾“重见天日”后,7月24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水河流域考古工作站在习水县土城镇正式挂牌成立。该站的成立,将为不断提升土城文化内涵,进一步研究赤水河流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据介绍,土城镇建立考古工作站,主要原因是土城作为赤水河流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金湾遗址是贵州省乃至赤水河流域的重大考古发现,也是商周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黄金湾遗址发现的大量遗存,已构成内涵丰富的考古学文化,是赤水河流域的代表性文化。
为配合习水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贵州省考古所、遵义市文物局、习水县文广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创新区建设涉及的习水县土城镇黄金湾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自去年11月考古工作启动以来,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参与考古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对遗迹文物进行了有效保护。
“去年在土城镇一处工地上,当亲眼目睹了百件绳纹瓦、陶网坠等汉代物件后,我和队友进行了进一步勘查后确认,在工地及周边区域存在古代聚落遗址。”考古站工作人员侯清伟回忆起第一次来到土城遗址的情景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到底有多大的遗址,有多少文物,怎样精准对进行发掘……”为了弄清楚土城黄金湾遗址的有关情况,考古工作人员认真做着每一处考古遗迹的发掘前的准备工作和发掘中的各项工作。
从掘前的研判、确定遗址位置、布控重点区域,到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发掘规程》有关规定进行操作,再到精准化进行软遗址的发掘、依照地层发掘。为了确保发现遗址的完整性,考古工作队人员在进行地层发掘时,特别注重对遗址掘土方面的精准化发掘,一方面细致做好按时对应层次进行掘层,另一方面辨别清楚开口层,从晚期到早期分类处理。
尽管有了精密的仪器助力考古发掘工作,可考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的。由于发掘现场的土质情况比较松软,不利于发掘。有时候一遇到大雨,原本已经发掘的遗迹就被淹没,只能返工,直到稳定为止。
特别是从今年5月15日开始的新一轮发掘工作中,为了加强对遗址和文物的保护,考古工作队进场进行文物发掘后,每天都从早上一直工作到晚上。同时,还邀请当地30多名群众参与做好辅助工作中。
在考古人员的积极工作和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此处考古发掘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黄金湾考古已发掘有效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计发掘各类墓葬11座,其中,土坑墓2座,崖墓5座,瓮棺墓、瓦棺墓4座,出土各类随葬品300余件(套)。出土器物按质地可分为青铜器、石器、陶器、铁器、贝类、骨器等,尤以陶器数量最多,为研究赤水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卢贤隐 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