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城乡各族群众隆重纪念红军长征入黔第一县80周年

19.12.2014  14:35

那一年,红军来到我家乡

——黎平县城乡各族群众隆重纪念红军长征入黔第一县80周年

红军在黎平敖市镇留下的永久性标语。(陆书明 摄)

宰蒙村农民重走长征路。(陆书明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19日电 12月17日,贵州黎平各族群众隆重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进入黎平侗乡80周年活动,引来数万观众在平街、五开北路驻足观看人物造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1934年12月16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攻克贵州第一座县城黎平,再现当年入城的情景,许多老百姓自发为红军送米酒、草鞋、布鞋等。

    据史料记载:1934年12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攻克贵州第一座县城黎平后,于12月18日在县城召开政治局会议,改变了往黔北方向进军,避免了往湘西走可能遭到的全军覆灭之灾。红军在黎平县城休整一个星期,补充供给。然后往高屯、敖市、罗里、孟彦、大稼、平寨、尚重、德化等17个乡镇,翻过老山界,往剑河县方向前进。

    红军在黎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穷人分地主、土豪的粮食和财产。其中当年有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记载有:黎平城的群众大会,为400多名穷苦群众分发粮食和财物,同时宣传革命道理等。中央红军进入黎平城,第一次吃上了饱饭。开国少将谢良将军撰写的长征回忆录《铁流后卫》中的关于“黎平整编”章节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从苏区出发,中央红军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前堵后追,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部队几乎每天都有伤亡,疲于奔命,没有过上一天的安定的日子。进入贵州黎平后的五天时间里,红军指战员得到了好好的休息和供给。

    黎平又名五开卫,是贵州东南部古老山城,宋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在此设置长官司,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黎平是通往湘、黔、桂、川诸省的交通要道。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得黎平成为通商重镇,当时黎平作为贵州的一个边城,还算比较富裕。

    1934年黎平城内共有5000多户,有大大小小的地主300多户,年收租谷大者三、四千挑,小的有一、二百挑。12月14日听说红军要进入黎平,有钱有势的地主官僚都逃之夭夭,城里剩下的张一芝、钟敬斋等一般中小商人和贫苦农民,自发组织了800多人迎接红军进城。红军在黎平城乡打富济贫,开仓放粮,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民众像过节一样,自发杀猪宰牛款待红军,老百姓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时任红三军团红四师第十一团政委的王平和时任红四师十团的营长张震对黎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后时常教育子女们抽时间到黎平革命老区看一看。据开国上将王平(1907—1998)的儿子范晓光说,父亲生前经常念到贵州黎平,当时他们团的几千斤大米都是当地的老百姓连夜赶晚用石臼舂出来的。12月22日,红军离开时,县城里的谢明贵、刘八元、张月清等贫苦农民和小商人还自发给红军当向导,护送红军出境。

    红军长征进入侗乡苗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为群众挖水井、分土豪的财物,深受贫苦百姓的爱戴。为纪念红军的爱民之情,该县城关、尚重镇的各族群众自发修建当年红军为群众开挖的红军水井、红军凉亭、修耸红军路、青年民兵重走长征路等,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吴重贵 陆书明 吴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