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国际:“老三线”迈向智能化

03.06.2017  09:01

  ★千企改造进行时

  沿着笔直的马路一眼望去,一幢幢白色厂房整齐地矗立两旁。位于安顺市平坝区的贵州黎阳国际制造有限公司,目前使用的依旧是“老三线”建设时期留存下来的厂房。

  然而,老厂房里一切已悄然发生变化。

  “由于生产区域太分散,造成零件运输成本消耗巨大。”黎阳国际党委书记郑剑辉告诉记者,以前生产的零件走完所有工序,最长累计在厂区里兜兜转转12.7公里。“这个数据出来后把我们自己都吓了一跳。

  早在三年前,黎阳国际的前身——有着20年从事外贸航空转包历史的黎阳航空动力外贸分公司,已经意识到传统的生产模式不能适应当今国际通用的制造标准。

  “我们要在庞大的高端装备制造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锐意改革,创新机制。”郑剑辉坦言。

  2014年11月,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与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公司合资,成立从事转包业务的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黎阳国际。由此,黎阳国际蜕变为一家年轻的老企业。

  资产重组后的黎阳国际定下了“努力打造军民融合新高地,建成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型企业”的目标,依托“千企改造”工程,进行企业升级改造,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利用。

  走进黎阳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智能化的设备操作让原先分散的工序得到整合,加工效率更快,精度更高。随着单工序管理逐渐退出生产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复合加工设备,每个工序之间的运输距离大大缩短,产能跟着大大提升。

  不仅如此,黎阳国际将企业大数据平台接入客户系统,在双方信息共享、共同管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项目开发出专属的管理模块,颠覆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2017年,产品生产周期由平均12周缩短至5周,产品一次提交合格率由80%提升至93%。

  从制造业迈向“智造”,黎阳国际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人们,这个变化足以重塑企业的商业经营管理模式。

  “智能化的注入减少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利于我们重新挖掘员工的核心价值。”黎阳国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升级改造后,我们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就是为了让最适合的人干最合适的事。

  在“千企改造”工程的推动下,黎阳国际依托贵州航空产业群和供应链优势,以军民融合为路径,以民用航空领域为切入点,加快构建产业布局,形成产品产业链条,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老三线新风采,黎阳国际的蝶变让高原军工企业重焕生机。作为贵州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安顺的军工企业已经从单一的产品生产迈向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航空装备研发体系。这其中,离不开全省“千企改造”的能量输送,也正是因为“千企改造”的实施,为当地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年一季度,安顺市“千企改造”技改投资完成2.5亿元,完成省下达一季度目标任务2亿元的125%。接下来,该市将持续抓好“千企改造”工程项目调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在土地、融资、环评等要素方面做好保障,督促县区按进度抓好“千企改造”技改投资,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记者 刘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