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民生特派工作措施实成效显

15.09.2014  16:55

  黔东南州民生特派组工作自今年3月11日统一启动以来,对全州2011年来涉村涉所问题线索进行大摸排,共清理出农低保、土地拆迁、房屋改造等13类问题线索1812件,启动核查452件,相继在3月、6月、7月以拉网式普查方式开展“地网行动”,迅速查办了涉及家电下乡、微型企业、农机补贴等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以实际成效震慑了腐败分子。

  乡镇纪检监察力量不足;民生资金最后一公里监督失控;村(居)自治组织终端监督成效较差;基层群众自我维权和参与监督缺乏条件。这是长期困扰黔东南州民生监督工作的四大问题。

  今年来,黔东南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三转”,以做实、做全、做强乡镇(街道)和村级基层监督力量为目标,全州配备空缺乡镇纪委书记29人,副书记47人,在全州205个乡镇(街道)派驻民生监督特派组,划定设立了503个民生监督责任区。

  民生监督事关群众,也离不开群众,民生特派工作就是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黔东南州民生特派组和责任区组建后广泛走访群众,通过开展对小姓户、贫困户、产业户、返乡户、民生项目资金受益户和老师、离职老党员干部开展“七必访”,共收集群众反映举报3167件。为了更深入发动群众参与监督,还制发了民生监督联系卡和惠民资金明白卡15.3万张,设立直通信箱3349个,逐步在乡镇建立惠民便民大厅110个,壮大了终端监督的群众基础。

  “郎徳镇林业站站长余某贪污退耕还林资金,请特派组进行核查。”今年3月,雷山县第一纪工委驻郎徳镇民生监督特派组接到群众举报。特派组随即组织力量进行11天入户调查,查证余某涉嫌违纪违法资金57万元。5月22日,畏罪潜逃的余某被抓捕归案。

  此外,黔东南还在全州推行民生项目资金联动监管机制,督促主管部门简化、固化民生项目资金的申报、实施和发放全流程,健全可供随时查证的电子和纸质“双备案”,确保实现核查有据。黔东南州纪委负责人表示,将扎实有序将民生特派延伸到学校、医院、社区,着力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取得新成效。(许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