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拾起珍藏在传统村落里的宝贝

03.11.2015  11:04

    作为民族自治州,细细翻弄审视再认识黔东南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的宝贝灿若群星,数不胜数。 黔东南州总人口441.72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黔东南是一块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化沃土。瑰丽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大美黔东南的一件珍宝。千百年来,黔东南各族人民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共同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成就了黔东南“歌舞天堂、节日海洋”的美誉,构筑起一座座文化高地。

    黔东南素有“歌舞海洋”的美誉,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委婉动听、抒情优美的“游方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侗族大歌声势浩大,气势恢宏,旋律优美,曲调多样,特别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有着天籁之音的美称,其曲调、独特的演唱方式享誉海内外。

    据资料显示,2005年、2007年贵州省先后两批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计293个,黔东南有123个民族民间项目名列其中,占总数的41% ;收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18个项目中,黔东南州台江、黄平的苗族古歌,施秉的刻道,黎平的侗族大歌,榕江、黎平的侗族琵琶歌,丹寨的苗族锦鸡舞,台江的反排苗族木鼓舞,黎平的侗戏,雷山、剑河的苗绣,丹寨的苗族蜡染技艺,雷山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雷山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丹寨的皮纸制作技艺,雷山的苗族鼓藏节,台江的苗族姊妹节,榕江的侗族萨玛节等16个项目又榜上有名。

    苗族的古瓢舞、芦笙舞,侗族的花歌、踩歌堂、琵琶歌;侗锦、苗绣、超短裙、百鸟衣、蜡染、银饰等也都堪称黔东南的金字招牌。黔东南还有许多非常珍贵的文化实物,如已广为外界熟知的鼓楼、花桥、龙舟、铜鼓、木鼓、芦笙、芒筒、角器、银器、纺车、水车、石碾、石磨、古法造纸、苗医侗药、民间历法、古歌款词、巫医乐伎、祭祀叙事曲艺说唱文本等等。黔东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53项,为全国地州市之最。

    黔东南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有早在宋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的侗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绣、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黔东南的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苗、侗、水、瑶、畲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的衙院庄园,侗族的鼓楼、花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建筑文化为例,在民族村寨里,以杆栏式木质建筑为主,不论是建筑材料,村落选址,村寨布局,寨门设立,主要功能区划,都显示出鲜明的环境特征和民族气质。代表性的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苗族的吊脚楼等,有巍峨壮观的西江建筑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群。特别是鼓楼和风雨桥,被认为"民族建筑艺术的瑰宝"、"传统建筑国宝的奇葩。"这些文化遗产具有空间分布广、品种多、原始古朴、神秘奇特、传承广泛和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等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可以说,黔东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大州,民族文化在全省全国都有特定的地位和影响。

    黔东南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有早在宋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的侗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绣、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民族文化发展与市场高度融合。黔东南州加强景区景点二次开发挖掘与展示。镇远古城挖掘文物古迹、传统龙舟、古城渔火等文化;西江苗寨挖掘民族节庆、民间艺术、家庭博物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江岜沙挖掘"树文化";黎平肇兴挖掘鼓楼文化;榕江三宝挖掘"萨玛"文化;隆里挖掘明清军事城堡等,二次开发使景区景点更具吸引力。这些文化走向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通过文旅融合大做文章,美丽黔东南的形象被雕琢得更加立体、生动,千户苗寨西江、历史名城镇远、枪手部落岜沙、千年侗乡肇兴、侗歌之乡小黄等文化旅游品牌更具内涵。

    黔东南电影《飞歌的夏天》、《剑河》、《滚拉拉的枪》、《阿欧桑》,挖掘黔东南民族元素,黔东南的歌舞《银秀》,歌舞剧《仰欧桑》,《萨玛天岁》,《嘎老》等。利用小说、歌舞、电影电视等表现方式,通过现代传媒将民族文化传播开来。

    黔东南州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开发了包括乡村旅游、温泉、漂流、节庆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凯里苗侗风情园、下司古镇、剑河温泉等20个旅游景区,文化旅游经济蛋糕越做越大。

    专家认为,传统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载体,9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藏在传统村落里。这从有另外一个角度契合黔东南州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的主旨。黔东南州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传统村落,这个是个载体,将村落的保护、抢救,将建筑文物、语言、文字等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以西江为代表的环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肇兴为代表的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镇远古城、氵舞阳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凯里、下司为核心的凯麻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旅游区,以古遗迹、古村落保护为核心的清水江木商文化带和以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为核心贯穿12个县市的红色旅游带--"四区两带"精品旅游线路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随着高铁的开通,黔东南航空、高铁,汽车火车等各种交通条件的改善,黔东南民族文化这个宝贝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随着电商的发展,黔东南的民族服饰等民族产品也卖到了全国各地,在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民族文化的宝贝绽放着越来越绚丽的光彩。(王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