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包裹的艰辛之旅
▲9点37分,工作人员对送到中心局的包裹进行扫码录入
▲三桥投递部的快递员检查每个包裹的信息后,即将出发派件
▲在贵阳市邮区中心局,数百位工作人员对包裹进行分拣
▲快递员骑着摩托车穿行在市区派件
▲几经辗转,“131947”号包裹被送到主人刘先生手中
核心提示
随着双十一的网购热潮,全国快递行业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段。昨日,首波双十一期间的网购货物,已经陆续抵达了贵阳。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每日签收快递,习惯了在网上下单,但你是否知道,这个包裹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才能到达您的手中。
301分钟、3次信息录入、11道流水线工序、10个工人转手……昨日,记者来到了全省最大的邮件处理中心,位于经开区的贵阳市邮区中心局,记录下编号“131947”号包裹的送达之旅。
抵达
在经历了28个小时,1817公里的旅途后,包裹从江苏省苏州市抵达了贵阳。
上午9:37分,经过检查,分拣员打开车门,将全车612袋包裹挨个放上传输皮带,并用扫描枪将包裹信息进行扫码录入。
“这个步骤是检查在路上有没有包裹遗失。”邮件处理中心副主任王义刚说,为了应对双十一高峰,今年贵阳全国首家进行工艺流水化改造试点,采用传输胶带机进行分拣作业。500袋包裹的卸车、扫码、分拣仅需要40分钟左右,比平时节约了1个小时。11月11日当天,中心局共处理进出口邮包7万袋,比平时增长了5成。
分拣
10:01分,“131947”号包裹完成了扫码,与其他包裹一同,被送上2米高的环形的流水线,线下是一个个印有“花溪区、南明区”的深槽。
“每个包裹下面有一个托盘,地址信息录入后,流水线上的包裹传送到该区域时,就会滑入深槽。”王义刚说,过去这些都是由人工完成,一个工人每天要近千次的弯腰分拣。
10:15分,“131947”根据地址,来到三桥片区段处理区,开始进行封发信息录入,并重新封装。“这里录入后,用户就可以查询包裹已经进入贵阳”。经过扫描,“131947”有了一个“新名字”:6873号邮袋。
12:00,“131947”穿上“新外套”后,与其他邮包、报纸一道,再一次被装上市内运输车。
13:00运输车缓缓驶出中心,13:30分,结束短暂的旅行,它来到位于三桥的投递部。
“这里就是最后的分拣,接着就是快递员投递了。”三桥投递部主任陈康说,在双11之前,投递部平均每天会投递110件包裹,而这几天在300件左右,预计明后天将达到500件,为此快递员从原来每天的17点下班,延长到了晚上10点。
派送
13:30分,经过再一次拆封、录入信息、分派投递员,“131947”踏上了它最后的一段旅程,在摩托车袋中,因为身上标有易碎品的“小红伞”,它“荣幸”地被放在了最上层。
“不好意思,我们公司地址已经变了。”1点45分,本以为终于能见到主人的“131947”失望了。因为收件人地址变更,原本在三桥新街的林泉电机厂已经搬到了几公里之外的长岭南路。
14:35分,在漫长的堵车后,“131947”和一路跟随的记者,终于见到包裹的主人,刘敬东。
刘先生说,这个包裹是一个咖啡壶。今年双十一他买了4000多块钱的东西。这是他收到的第一个包裹。他没想到原来一个包裹后面,会有这么多故事。
14:37分,刘先生在快递单上签下了名字,“131947”终于完成了这场送达之旅。
图文 /崔建强 欧鲁男 杨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