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绿色智慧”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持续位居全市第一,并在今年初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既实现了转型发展,又守住了生态底线,贵阳经开区有哪些秘诀?
走进经开区小孟工业园内,一幅发展和生态紧密相融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在开发大道上,一台名为走航车的车辆正在忙着巡视。这台用来监管大气环境的专车,能实时收集PM2.5等10余个大气指标数据,传输到贵阳经开区新基建指挥调度平台,为工业园区生态精准治理提供依据。
这是经开区借助新基建提升园区生态治理水平的场景之一。当前,经开区已通过推进包括5G、大数据在内的新基建,将环境污染置于“火眼金睛”的监督之下。
在经开区新基建指挥调度大厅,工作人员打开新基建指挥调度平台的“生态环境”板块,便可看到大气、扬尘、水质、固废等监测情况。经开区通过建设指挥调度平台,为生态环保数据的聚通治用做好准备,目前在生态环境方面,经开区已部署400余个采集数据的感知设备。
“通过软硬件的协同,只要环境指标超出预定值,平台便自动生成环境事件报告,形成事件上报、督查整改的环境污染处理闭环。”经开区生态环境智能化设施项目建设方——贵州数美生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玮告诉记者。
今年来,经开区深入开展以“防扬尘、禁焚烧、堵尾气、抓油烟、管工业”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防治工作延伸至园区每一处“毛细血管”,对工地扬尘、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大气污染源进行溯源分析、精准防治。
通过新基建指挥调度平台,可实时监测到麻堤河、陈亮河等河流水质情况。闫玮说,一旦水质指标出现异常,平台会实时生成污染事件报告,自动上报相关部门。“以前,遇到指标异常,需要部门工作人员去现场取样、检测才可发现问题,现在可以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除了监测外,园区环境治理也有了智能方案。例如,经开区通过在试点工地安装智能设备,当平台发现扬尘数据超标,便会向智慧喷头发出“指令”,及时喷淋工地,实时降尘。
凭借智慧治理,经开区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以今年上半年大气环境为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58,优良率达到95.9%,六项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在智能“利器”遍布园区“毛细血管”的同时,经开区还千方百计筑牢发展“绿色屏障”。
位于三江口的星月湾公园,就在进入小孟工业园的必经通道旁。
星月湾公园由山体公园、滨河公园和布依文创园三个部分组成。在有限的发展空间,经开区缘何还要建占地约788亩的星月湾公园?
经开区的“账”算得很明白,不仅有经济账,还有生产账、民生账。经反复论证,星月湾公园承载着产业园区重要的生态、休闲、文化等功能。
清澈的水流、葱郁的植被……星月湾公园一期建成开园后,不仅为辖区群众和企业职工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更为园区产业发展增添了一道“绿色屏障”,为建设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添加了一张绿色名片。
“经开区是工业大区,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和生态,这是必须坚守的两条底线,我们必须把生态嵌入园区发展大格局中去考虑。”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邦说,为建设“三生融合”的产业新城,经开区目前正聚焦产城融合,推进“一河两带十园”生态走廊建设,以“建好一个公园,带动一片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公园+”的生态产业体系。
目前,星月湾公园二期运动中心、布依文创园正在建设中。二期建完后,将与公园一期及周边项目互相呼应,形成整体联动局面,在聚集人气、商气方面将起到很大作用。不止星月湾公园,经开区还以“公益民生公园+康养旅游产业园”为主题,已完成陈亮公园初步设计方案;檀香山公园、大屯山竹文化公园的提升改造工作已启动。
此外,经开区还巧做“减法”,建立绿色产业体系。
在优存量中做“减法”。经开区拥有众多传统制造企业,这些企业直接影响转型效益。除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腾笼换鸟”,经开区还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并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节能降耗、转型升级赋能。
在引增量中做“减法”。经开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招大引强,杜绝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进入园区,引进了一批绿色“智造”项目,加快形成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的新型工业体系,成为贵阳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示范区。
为建好绿色产业体系,经开区大力开展新《固废法》等政策宣传,提高固废监管水平,目前,全区固废依法安全处置率达100%。今年,该区还启动了排水与污水处理运营管理建设工作试点,实现全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达到了“源头管控到位、管网养护精细、污水处理优质、污泥处置安全”的污水治理目标。(记者 黄菊)
[责任编辑: 邓娴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