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个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的三年扶贫路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17日电(记者向定杰) “家住山窝窝,出门就爬坡”、“九山半水半分田,养猪种谷不赚钱”……贵州安龙县笃山镇村民曾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的艰难。可如今,这些顺口溜变成了“要想富,种桑树”、“家住小山村,洋楼小别墅;遍地瓜果香,油路通四方。”
说起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的变化,村民们都说,是郭队长带领的扶贫工作队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村民们所说的郭队长,名叫郭定高,是贵州省民宗委的一名干部。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长,原本可以一年一换的,可他主动向单位领导要求驻村3年,决心干出点样子。
2012年初,已是56岁的郭定高带队来到了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笃山镇。虽说他也出身贵州农村,之前也下过乡扶过贫,但笃山镇眼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让他和他的队员感到吃惊:“乱石山区几乎没有一块整田。村民走的是泥巴路,吃的是望天水”。
要想富先修路。老郭向上争取资金,向下深入一村一户做工作,动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修路。通过坚持不懈的苦干实干,老百姓最关心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一天天变好。如今,全镇实现通村油路100%全覆盖,通组串户路硬化率达到95%。
出行不再难了,如何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必须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之路。”老郭带领村民代表出县、出省找适宜的产业,以各村“能人”带动作为突破口,鼓励他们发挥“领头羊”作用。“以前搞招商都是请外边企业来投资,有的赚点钱就走人了,群众没得到多少实惠。”郭定高说。
大坡村村民王登亮之前在外做石材生意,被大伙称为“能人”,老郭反复上门做工作,说服他回到了村里,后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扶贫工作队支持他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全村流转土地2800余亩,种植桑蚕1700余亩,还办起蚕丝加工厂。
王登亮说,“我把树苗、肥料、幼蚕免费发给村民,他们种好树、养好蚕,我保底价收购,村民积极性很高。”很快,合作社就吸引500多人加入。
坡老村村支书邓忠林也被发动起来,与人合伙开了一个葛根加工厂,采取同样的“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全村葛根产业发展起来。
3年来,老郭为了笃山镇村民脱贫增收,跑项目,跑资金,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协调、筹集项目资金达5.8亿元。
笃山镇党委书记罗佳梅介绍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现在镇上建起了产业园,全镇实现了“一村一品”。目前,全镇共种植葛根1万余亩,桑蚕6000余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3年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6000多元。省民宗委还在笃山镇12个没有集体经济的“空壳村”成立“产业发展帮扶基金”,以入股的方式向合作社注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分红”。
3年的驻村扶贫工作眼看就要结束了。老郭陪同记者来到笃山镇采访,看着昔日的“乱石山”如今已被“绿色”所覆盖,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全镇今年可以摘掉“贫困帽”,老郭的脸上泛起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