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一位八旬老人守护打铁手艺60年

27.12.2014  14:39

虽然打铁很苦,但张先云老人十分开心。

    左手持钳子,右手握榔头,将烧得火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锤子落下的刹那间,火星绽放……远离我们而去的铁匠又出现在眼前。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7日电 “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语道出了打铁这个行当的艰辛。然而,在天柱县渡马乡集镇街头,一位古稀老人却坚守着打铁这个“苦活”60年不辍。

    近日,笔者来到有“柑桔之乡”的美称的渡马乡,只见两排高楼傍公路而建,远远望去,街头一方四壁透风的木棚,与高楼相配颇为不协,身边的一位当地人告诉笔者,这就是渡马乡仅存的“原始铁匠铺”。

    一阵“叮叮当当”的铁锤敲击声已从铺里传来,一位头戴草帽的古稀老人正在10多平方米的铺里打铁。

    老人有节奏地推送着拉杆,风箱“呼呼”地吹,炉子里冒出旺旺的火苗,用左手钳子夹出烧红的铁器,迅速放在铁砧上,右手拿着小锤子,一会儿轻击,一会儿重击,铁锤下铁花四溅。老人不停地忙着,对笔者的到来浑然不知,直到将打成的铁器“”的一声放入身旁的清水桶淬火后,等水里冒出的青烟散去,他才回过神来笑脸相迎。

    这位老人叫张先云,是该县渡马乡共和村人,今年已经79岁了,知道他真名的人很少,大家都称呼他“张打铁”。

    俗话说:打铁还需身板硬。张打铁身高不足1.6米,面目清癯,身材瘦削,根本看不出是一位有着60年打铁经历的“老铁匠”。

    张打铁说,打铁手艺是父辈传下来的,19岁时开始学艺,父亲去世后,由他掌管起了铺子,已经打铁60年了。主要是打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用具,如钉耙、锄头、菜刀、锅铲、镰、斧等器物。

    张打铁说:“打铁的诀窍就在于加钢、火候和淬火。”要保证产品质量,选材、用料和技巧都必须一丝不苟。如打菜刀要“加中钢”,打板锄要加“面钢”,这些是最基本的要领。

    说话间,铁匠铺旁猪肉摊的杨师傅大喊一声,把在场人的眼光吸引过去,“卖弄”起他的刀法来。只见他一砍一切就把案板上的一条大猪腿切下,周围的人对他的刀法和技巧啧啧称奇。他比划着手中的屠刀说:“刀法好不如刀好!我这刀从不卷口不崩口,既好磨又好砍,我都用了十年了,它就是这位张老铁匠打的。

    张打铁笑了笑,解下身上的帆布围裙,点燃一支烟。他告诉笔者,莫认为打铁是件简单的粗活,看着容易做着难,没有个八到十年功夫,难以独当一面。打铁要讲艺,也要讲德。

    张打铁说:“前年,几位染着黄、红头发的年轻人,拉来一麻袋钢铁,开口就出价1000块钱,要我悄悄帮他们打10把马叶子刀,被我拒绝了,后来又恐吓我,强行要我打,打造凶器是违法的,我怎么能打呢,就是刀架在脖子上我也不会服从。

    打铁,“既要打良心铁,又要打法律铁。”父亲传艺给他时,就定下了“三不打”(即:不打枪支、不打凶器、不打盗来铁)原则。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机制农具的大量上市,铁匠铺的生意越来越清淡,当地许多老铁匠也不再打铁,张打铁却坚守着自己的铁匠铺,每天照样生火开工……(唐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