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八旬老人的住房记忆

23.02.2015  00:06

新华网太原2月22日电(记者晏国政)“今年这个年过得最舒心!”坐在刚装修好的棚改回迁房里,82岁的山西太原市万柏林区居民吕珍珍说,新房子就是她最好的春节礼物。

从最早的一间土坯房到现在带电梯的三居室楼房,吕珍珍几十年间对住房有着深刻的记忆。

万柏林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区,国家“一五”时期的很多重工业项目布局于此。吕珍珍的老伴狄观时是区域内原太原线材厂的一名工人。1955年,吕珍珍跟随狄观时到了刚建厂不久的太原线材厂。“刚来的时候,厂里没有房子,我们只能在旁边的南社村租房子住。一直到1957年,才搬进厂里分配的房子。只有一间住房外加一个厨房,而且是土坯房。”她说。

在这间土坯房里,吕珍珍夫妇俩住了15年。在此期间,她们的4个孩子相继出生。等到1972年再次搬家时,最小的女儿已经学会走路。“那次住进去的房子也只有一间半,不过变成了砖木结构的平房。”吕珍珍回忆说。

1982年前后,吕珍珍的大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她们不得不向厂里申请更大点的房子。这次的房子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小二楼。吕珍珍说:“听起来是个楼房,实际上两层加起来只有50平方米。

在这里,吕珍珍一家住了27年,成为她们记忆最深刻的家。她说,当时楼上房间大,让给了大儿子夫妇俩。两个女儿住在一楼的一个小房间里,小儿子只能睡在楼道里。而且房子直到1991年才通暖气,之前只能靠老伴拉煤生炉子取暖,一到冬天孩子们就冻得不行。

随着时间推移,太原线材厂划归了太钢集团,并最终因效益不好于1997年停产。吕珍珍所住的砖混小二楼也渐渐变成了危房,儿女们大多离开家,只剩下老两口和小儿子一家三口居住。

再次改善住房的转机出现在2009年前后。当时,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近3年来,仅太原市万柏林区就新开工建设保障房3.7万余套、363万平方米,基本建成1.8万余套、168万平方米。

吕珍珍所在的片区被认定为棚户区,并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从2011年开工建设到2013年底交房,短短几年间,曾经的小二楼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十余座20层左右的保障房和回迁房。在企业和政府的补助下,吕珍珍夫妇花了十五六万元钱买了一套115平方米的三居室。

吕珍珍说:“这几十年,我们家的房子是一步比一步高,一次比一次住得好!新房子既宽敞又方便,儿女们还孝顺,我们老两口心情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