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县一口刀村村支书朱永学:克难攻坚 一心为民

14.01.2015  18:17

    “作为村里的村支书,和百姓就是一家人,日出同作,日落同息,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这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的朱永学在1996年任村干部时说的,20年来,他也是这样做的。

    在他的带领下,一口刀村从一个穷村变成了硬化的串户路纵横交错、土家小楼错落有致、大小巷道干净整洁、村里鸡犬相闻、山上牛羊哞叫的美丽乡村。

     转变观念 提升素质

    “以前什么也不懂,凭闯劲干事,效果总不太好,自从出去学习了几次,产业的效益大大提高了,还能带着群众致富。”仅有3年党龄的田茂碧拍着胸脯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带领群众致富,就得有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从1999年任村主任起,朱永学就经常通过村里的各种会议、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代会等形式,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2001年任支书后,他又组织村干部向群众发放意见征求表,结合实际,提出了以“实践科学发展,打造文明示范村”为目标,“四抓四促”(即抓示范,促文明升级;抓教育,促群众素质提升;抓项目,促产业结构调整;抓科技,促群众收入增加)为载体的发展目标和路子。特别是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他积极组织村干部自觉地、原原本本地学习相关资料,率先让群众提、村干部帮查找不足3个,带头走访群众2000余人次,为群众做好事实事200余件,让村干部在学习中接受教育、体现价值。

    针对部分党员学习与劳动相矛盾的难题,朱永学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设备,下载、刻录学习资料1000余份,送到村民手中,让他们在空闲时观看、阅读。同时,把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作为促进工作的助推器,每季度至少组织3次集中学习,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20天,使一些平时思想涣散的党员从思想上得到了教育。近3年来,共组织学习100余场次,发展党员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名。2010年该村被沿河县委命名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克难攻坚 一心为民

    提起村里的公路,村民田应友深有感触到:“村里11个村民组因不通公路,一直以来只能靠肩挑背驮来运物资,更谈不上致富,自从朱支书上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2002年伊始,朱永学决定把修建通村公路作为村里的第一件实事。但是要修路谈何容易?修路的钱从哪里来不说,光征地就让人头疼。面对困难,朱永学没有退缩,与村干部们连续谈了几个通宵,最终一致同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修路前期,朱永学就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协商公益事业占地。村民白天不在家,他就晚上上门做工作;个别村民不理解,他就苦口婆心、反反复复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将通村公路占地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

    2003年,在地委宣传部党建与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通过自筹资金和村民投工投劳,一口刀村打响了向“不通路、不通电、人畜饮水难”的攻坚战。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朱永学上下协调,监督质量,催促工期,日夜奔波在工地,叮嘱安全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为了工作方便,他甚至把家里搬到了工地,与村民同吃同住。功夫不负有心人,通村公路和水池在当年就修好了,有效缓解了村民行路难和饮水难问题。此外,朱永学还争取到4万元修建了11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5万多元修建了110平方米的学校办公用房,帮助硬化学校操场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

    到现在,一口刀村村民朱仕军也仍然记得,2004年6月,正在修路的关键当口,一场罕见的大雨骤然而至,新路基随时都有可能被冲垮。形势危急的关头,倾盆大雨中,朱支书带领村干部手拿钢钎,二话不说就跳进了齐腰深的水沟。看到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也不甘落后,纷纷冒雨跑回家里拿工具,加入了抢险的行列。风声、雨声、劳动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汇集成了一曲干群同心的“大合唱”。半个小时过后,风停了,雨住了,新修的道路安然无恙。通过全村民的共同努力,通村公路于2004年底完工,并于2010年完成镶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