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 百问不如一看——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侧记

09.03.2016  09:52

  3月7日,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国谊宾馆三楼会议室却“热气腾腾”。

  来自国内外的60多家中外媒体、180多名记者,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整个会场被记者们抢发新闻的手机热点、移动wifi高频度覆盖。虽然人比较多,但秩序井然。

  中外记者们静静地倾听着“贵州故事”。对于接下来的提问,他们已经是精心准备、迫不及待。

  下午4时30分,会议主持人、省委书记陈敏尔对大家说,感谢媒体朋友们对贵州的倾情宣传,明天就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祝女性朋友们节日快乐,第一个提问的机会,就给女记者吧。

  中央电视台记者率先向陈敏尔提问:贵州“十三五”如何实施好大扶贫战略行动?陈敏尔说,你提的第一个问题,就直奔贵州最紧要、最紧迫的事情。在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后,陈敏尔为大家讲述了“女愚公”——罗甸县麻怀村委会主任邓迎香的故事,他说,这种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愚公精神”,就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需要的。精神状态好,一好带百好。

  精彩的回答刚刚告一段落,记者们继续提问的手齐刷刷高举。

  旅游业“井喷式”增长怎么实现?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在阐述了大公园、大生态、大交通、大数据、大品牌五大优势后,对记者们说,清新的空气、凉爽的天气、绿色的生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追求,“冬天去海南、夏天游贵州”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县县通高速非常了不起,如何在公路建设中保护好生态?发展大数据产业企业家有什么心得?贵州代表团代表王秉清、王伟认真作答。

  有记者问起了胡荣忠代表“背篼干部”那些事儿,陈敏尔补充回答说,“背篼干部”是一个群体,更体现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交通条件好了,为老百姓背的实物可能不用那么多了,但我们要背去更多的脱贫精神、更多的惠民政策。

  问题如“连珠炮”,一个接一个。看到记者席上一位外国记者没有抢到位置,一直站着记录,陈敏尔示意工作人员,专门为他加了一把椅子。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短板、哪些长板?如何补齐短板、做强长板?”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陈敏尔说,对贵州来讲,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开创新局面,必须把短板补齐补全,把长板做强做优。这是发展的组合拳,也是工作的辩证法。

  “现在,贵州大数据朋友圈越来越大,大数据产业既能高大上,又能接地气,是我们看准的一颗钉子;我们非常看重、看好贵州的全域旅游,要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要通过厚植生态优势,让绿色创造红利,让人民富起来,让贵州美起来。”谈到每一块要着力做强的长板,陈敏尔如数家珍。

  “茅台人参加巴拿马博览会,打破了酒瓶,酒香四溢,获得了金奖,贵州晴隆的24道拐,虽然非常壮观,但却费时费力,修好了高速公路,才能快速发展。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自然出新路,这也是后发赶超的路径选择!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近下午6时。看到记者们意犹未尽,陈敏尔又给大家一次提问的机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大考,领导干部要做改革的行家里手。当前贵州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陈敏尔说,你这个问题对我也是一个“考问”。后发赶超的省份要更加重视改革创新。我们的改革要向中央看齐,向中央改革部署看齐,向中央改革方案看齐。改革是“大合唱”,关键在落实,成败在落实,领导干部要做改革的行家里手。

  记者们想问的问题很多,代表们想说的话也很多。

  陈敏尔对大家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回答大家的问题。有一首歌叫《我在贵州等你》,百闻不如一见、百问不如一看,热忱欢迎大家到贵州,我们在贵州等你们。

  风趣的回答,赢得了现场热烈掌声。

  活动结束后,意犹未尽的记者们又见缝插针围住一些代表询问有关情况,热力丝毫不减。有记者说,明年贵州团开放日活动,我们还要来。有机会,也要去贵州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