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世卫组织每年300万中国人过早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周一(1月19日)发表报告指出,超过300万中国人在70岁之前死于心脏病、肺病、脑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类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
世卫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它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拟定卫生研究议程,制定规范和标准,所以该组织发布的报告,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和“过早死”相比,可能大家对“过劳死”更为熟悉一些。其实中国人对于过劳死和过早死都在增加印象,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不时的就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或者身边朋友、同事听说谁又英年早逝,谁又突然患上绝症了,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各种癌症在内的重大疾病发病率越高,如果把一些东部沿海特大城市发病率较高的重特大疾病综合统计,我们会发现一些明显的带有导向性的问题,比如癌症高发,心血管疾病高发,甚至精神抑郁等重度精神疾病高发,都可能导致这些人群的平均寿命低于全体国民的平均寿命。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关于过早死的统计数字是300万,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数字呢?首先笔者认为该数字并没有夸大中国各类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数字,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还是以癌症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世界癌症报告》确定,中国新诊断癌症病例为307万,占到全球总数的21%.8,年死亡人数220万,占到全球癌症年死亡人数的26.9%。而这些数据还是低于中国国内统计的数据,而且数据还呈逐年增长惊人。所以单单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来看,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个统计结果其实并不高。
其实不仅仅是癌症,包括糖尿病以及各种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内的重大疾病,中国在世界上的发病率都位居前列。
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个报告,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以世界上权威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的形式,再一次提醒中国,要高度重视全民健康,通过普及基础医疗卫生和加强全民健身以及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素质,降低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从而从整体上减少国民过早死的数量。
随着新农合以及城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报销水平的提高,病有所医已经初步实现,当前的中国更需要把目光转向源头预防,不能等发病了建立良好医疗条件去治病救人,而是应该加强公共健身的投入,让城里人、乡下人都能有时间、有场地、有心情去加强锻炼,这方面的欠缺还很多,从广场舞的一波三折的争议和命运可见一斑,如果有充足的场地,可能广场舞作为一种健身体操也不会如此招人反感。
当然,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只是一方面,其他诸如“禁止一切形式的烟草广告,使用多不饱和脂肪代替反式脂肪,限制或禁止酒精广告,预防心脏病和中风,提倡母乳喂养,开展饮食和身体活动宣传计划,并预防性筛检子宫颈癌”等国际通用干预措施也要一并使用,才能取得综合效果。
我们常常说生命无价,时间无价,300万人过早逝去,这其中的损失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我们却可以用加强投入的方式避免以后再遭受如此损失,这也是一个国家对待生命价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