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0万余额宝客户扰动银行
截至2月26日,余额宝积累的客户数是8100万户,较之2月18日的7300万户又增加了800万户,规模或超过5000亿元。
余额宝们的来袭惊扰了传统的银行存款和理财市场,不少实力银行纷纷按捺不住,以自身控股或合作的基金公司为依托,推出自己的“类余额宝”理财产品。
据报道,日前问世的“银行版余额宝”产品包括“ 工商银行 [-0.60% 资金 研报 ]的‘工银现金宝’”、“ 中国银行 [-0.79% 资金 研报 ]的‘活期宝’”、“ 交通银行 [-0.26% 资金 研报 ]的‘实时体现’”、“ 建设银行 [-0.77% 资金 研报 ]‘建信货基T+0’”等7类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就产品属性来说,该类产品仍属货币型基金。
与余额宝存所不同的是渠道差异,该类产品直接通过银行渠道实现推广,而面对过往较高收益率,流动性却近似于活期存款的类余额宝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或将面临激烈的“同渠道”竞争。
从需求层面看,类余额宝产品可能会对银行两方面业务带来直接冲击。一是传统银行账户中的资金沉淀,更高的过往收益无疑成为“存款搬家”的理由。
二是具有较强流动性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三个月以内),类余额宝产品将提供优于前者的流动性,同时,短期理财产品中保本理财规模的下降更将对银行的贷存比指标带来威胁。
而对银行来说,这种影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理财产品朝“基金化”的方向迈进。
银行理财或遭“反噬”
去年6月份以来,银行理财就开始承受余额宝等互联网 金融 产品的冲击。
“现在一些客户都去转账买余额宝,许多时候能留住(客户)都要靠私人关系维护。” 东北一家国有大行理财经理表示,“如果银行也推这种产品,情况或许还会好一些。”
而从理财需求层面看,对流动性的偏好或许是导致“理财搬家”的原因之一
“人们可能比较看重余额宝的随用随取,像过去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就总出现抢购现象。”前述理财经理表示。“对喜欢买长期理财和定期存款的客户影响不是特别大。”
然而,余额宝依赖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渠道销售,与银行理财的实体网点销售渠道存在差别,其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实际影响或小于对存款账户的资金沉淀的改变;而银行自身渠道所推广的T+0产品却与银行理财产品存在较大范围的渠道交叉。
同时,银行版类余额宝与余额宝在推广定位上存在差别,余额宝的目的更多是增量客户的挖掘,而银行推广类余额宝产品更多或是出于对存量客户的保留,这意味着银行类余额宝产品将会对自身的传统理财业务造成“反噬”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类余额宝产品虽然由银行渠道推广销售,但就产品属性而言其仍属货币型基金,在客户认购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资金从银行体系中流出的现象,而这也意味着,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在同渠道上和类余额宝产品形成“正面交锋”。
与类余额宝产品相比,传统的银行理财受制于期限封闭、流动性较差、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缺陷较为明显。
其实,银行理财亦曾在改善流动性方面有所尝试,早在2011年,银行曾一度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7天以内)备受市场青睐,但而后却因相关风险顾虑被监管部门叫停;而部分银行曾开展的理财产品质押贷款业务既有资金操作门槛,也存在一定合规性争议。
出于应对新的变化,银行理财在结构上或出现新的调整,其中,委托期限更短的理财产品数量或将出现增长,而其预期收益率也可能随之提高。
同花顺 [2.67% 资金 研报 ]iFinD数据显示,当前短期理财发行数量正在呈增长态势。按照收益起始日统计,今年1月份委托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数量仅为2只,而2月份的一月内期限理财产品数量却多达151只。
而在1-3月委托期理财产品数量也由1月份的2197只增长至2月份的2247只,若考虑到春节假期及月份天数因素,2月份的实际增长或更多。
“基金化”的自我革命?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指出,按份额发售的理财产品,其本质是投资基金,其发售份额的持有人超过200人应为公募基金。然而,目前的银行理财无论在信息披露还是在运作模式上与公募基金尚有距离。
与此相反的是,去年券商类公募的大集合已随新《基金法》的实施而退出历史舞台,公募基金牌照也已向券商放开,而在当前的泛资管行业中,银行理财却成为持有人份额超过200人却未被以公募基金形式认定,并实施统一监管的特例。
“这背后的原因还是监管博弈,国内是分业经营起步,基金和理财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东北某银监人士分析称,“就体量而言,理财的规模也远远超过公募,这和银行业起步早也有关。”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底,国内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为4.26亿元;而此前 银监会 业务创新部主任王岩岫曾表示,截止去年9月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9.9万亿元,后者为前者两倍以上。
政策面虽无定论,市场却已然胎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货币型基金以T+0的方式在银行渠道争相亮相登陆后,将会对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形成倒逼趋势,而银行理财在已有的监管范围内会更加趋于基金化。
“银行的优势是渠道,理财一直就在充当着存款的替代品。”前述理财经理称,“如果市场都相信了余额宝这类产品,银行理财的销售就可能出现困难。”
而亦有人士认为,货币型基金与理财产品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理财产品并没有“基金化”的必要。
“去年闹钱荒,余额宝等基金趁这个时候维持了比较高的业绩,一旦资金面宽松,这种业绩就很难维持了。”某国有大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负责人表示,“但银行理财在定价方面比较灵活,而且提前确定了预期收益率,所以更稳定。”
在该负责人看来,银行理财产品更像是一种创新债权,和货币型基金的定位尚存差别。
“就个人投资者来说,债权是最适合的,国内债市发展晚,个人可买的债权比较有限,理财才充当了这个角色。” 该负责人坦言,“该不该这样不好下结论,但债权对于保守型个人投资来说好于权益型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