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 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发言摘登

18.07.2014  17:45

 

内容摘要
        7月13日至15日,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在贵州铜仁召开。会议通报了干部驻村帮扶、贫困县三项机制、扶贫品牌建设、社会扶贫、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扶贫资金管理与改革、贯彻落实25号文件调研督查等方面的情况,对上半年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广东省扶贫办做了交流发言。

叶韬(贵州省扶贫办主任)
贵州:多管齐下实施“扶贫攻坚改革推进年
        2014年是贯彻落实中办发25号文件的第一年,也是贵州“扶贫攻坚改革推进年”。今年,我省紧紧抓住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在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教育“三个重点”的基础上,深入实施扶贫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以减贫增收为核心,推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为贯彻落实25号文件打下了良好开局。
        中办发25号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系统性安排,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形成了贵州特色的扶贫攻坚政策体系。
        为全面深化领导改革,研究部署扶贫开发改革创新,年初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以视频形式扩展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规模空前。
        同时,省委、省政府与9个市(州)、省直相关部门签订了《2014年度扶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将全年减贫任务和扶贫攻坚重大事项分解落到实处。
        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我省制定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建立了一整套与国家主体精神一致又体现贵州特色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帮扶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进退机制。
        全省按户均10元的标准,共计安排1912万元,依照贫困户识别“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识别“一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采取“定量定性”的方式建档立卡。按照突出重点、先难后易、分类施策的原则,识别出一、二、三类贫困乡镇934个、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目前各地已进入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的阶段。
        同时,我省今年选派了55864人组建1159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按一村五人的原则,首次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两个全覆盖。
        我省坚持实施扶贫攻坚重大事项推进行动,把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和“六项行动计划”作为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主要抓手。
        全面实施干部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和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到村到户”。年度安排的40多亿元专项扶贫发展资金项目,明确今后由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配合做好项目申报、实施和监管工作。
        全面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未来3年安排1500亿元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和小康寨建设,使贫困地区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减贫脱贫,关键在“四化同步”;扶产业,关键是扶根本。
        我省每年安排70%以上扶贫资金,在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按照年度新增种植300万亩的规模,着力发展核桃、中药材、茶叶等具有相对优势的“十大扶贫产业”,这些产业每年都可助推全省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以上。
        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区域发展和板块推进的原则,通过全省性竞争入围,按每县8000万元的资金规模已集中打造2批扶贫攻坚示范县,为全省“减贫摘帽”14县366个贫困乡镇发挥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通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园区建设,建基地,拓市场,促进扶贫产业转型升级。省政府明确打造的首批11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省扶贫办负责指导34个,在全省园区考评中有5个位列前十位。目前,我们负责的扶贫园区已完成投资106.2亿元,其中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54亿元,实现总产值87.3亿元,销售收入61.7亿元,覆盖扶贫对象25.8万人。
        结合金融部门特点,探索分级次、分金融产品的农村贷款融资方式,实现小额信贷到村到户。今年上半年,扶贫龙头企业融资17亿元,贫困农户小额信贷7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与省教育厅等6部门联合打造出了独具贵州特色的职教扶贫品牌———  “雨露计划”。同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百校大战”,全面实施教育“9+3”计划,对“两后生”实行三年免费中职教育,推动职业教育进园区、进工厂和进农村。
        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我省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要求,对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以及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35万户约145万贫困人口进行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今年上半年,共安排4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4亿元部门资金专项用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现已落实在8个市(州)、36个县组织实施,预计将实现6.6万贫困人口“挪穷窝”的梦想。

刘戈新(重庆市扶贫办主任)
重庆:创新方法扎实抓好扶贫开发“一号工程
        重庆市把建档立卡作为今年我市扶贫工作的“一号工程”,扎实有力推进。截止目前,18个区县完成县级审定和公告,正进入结对帮扶和帮扶规划制定阶段,其余15个区县进入县级审核公示阶段。
        着力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全面倒排普查。按照识别标准,统计部门对贫困人口、贫困村规模进行科学测算,扶贫部门依据测算数据,对全市贫困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并按照贫困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贫困对象,确保选准贫困村,找准贫困户。二是坚持试点示范。国家建档立卡工作布置后,我市选择万州、黔江、开县、云阳、彭水、荣昌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县作为试点示范区县,以点带面推进全市工作。三是坚持阳光操作。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普遍组建由村民代表、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党员代表、义务监督员等组成的村民大会评议小组,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老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全程参与监督,保证建档立卡工作阳光操作,确保程序公开、公正、透明。四是坚持落实责任。成立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协调、专家指导、工作督查、政策兑现、信访解答等五个小组,综合协调组负责建档立卡综合、协调等日常工作;专家指导组负责贫困指标论证,对规模分解进行核实等;工作督查组根据阶段性工作安排,及时开展督查;政策兑现组负责制定贫困村、贫困人口优惠政策措施,并督促落实;信访解答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督促指导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做好信访处理工作。市级专门安排1000万元工作经费,区县配套800万元,有效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着力做到“五个强化”。一是强化指导。建立办领导与机关处室联系基层工作制度,下基层月报制度、到基层调研制度,责任领导和责任处室每月至少两次深入基层帮助指导建档立卡工作。各区县分别采取领导包片、干部蹲点,巡回督导等方式把主要力量派驻到力量最薄弱的基层推动工作。二是强化宣传。编印建档立卡50问宣传手册发到区县、乡镇、村社。各级扶贫系统普遍建立入户宣传制、外出务工人员宣传工作责任制、吊散户专人包干制,切实解决吊散户、外出户等宣传“死角”和“盲区”问题。
        着力做到“三个创新”。一是创新贫困户的分类。全市贫困户按照贫困程度分为A、B、C三类,部分区县按照“A、B、C、D、E”五种类型,建立完善扶贫对象农户识别评定指标体系,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2736元-3000元之间的贫困临界农户确定为重点监测对象农户(即D类扶贫对象),制定出台“脱贫不脱钩、脱贫送一程”的对接帮扶方式,将民政部门管理的农村低保户列为E类扶贫对象。二是创新评议方式。部分区县在贫困户初选上,采取村民代表大会分组集中评定方式,申请村民当众陈述申请原因,村民代表分组现场评议投票、唱票、计票,现场公示评议结果。三是创新贫困户和贫困村的确定。采取收入排队法、横向比较法、逐户听证法、个案走访核实审查法、七不进排除法确定贫困户,竞争入围法、量化评分法确定贫困村。
        着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驻村工作队组的工作相结合。全市派出驻村工作人员17771名,其中区县抽调干部3110名,乡镇10011名,扶贫特派员140名,“三支一扶”1816名、集团派驻1074名、大学生村官1423名、组织部派驻基层组织人员197名。全程参与宣传引导、自愿申报、规模控制、进村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建档立卡工作的各个环节。二是与后续的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制定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做到减贫任务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措施办法精准、脱贫时限精准,对计划脱贫的乡镇、贫困村、扶贫对象确定帮扶领导、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按照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帮扶干部制定方案、确定项目,做到扶贫对象识别到户、扶贫规划制定到户、扶贫项目落实到户、扶贫责任分解到户、扶贫成效考核到户。三是与深入开展扶贫调研相结合。通过开展调研,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建档立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四是与大学生扶贫志愿者工作相结合。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在数据录入,网络管理,到人到户措施和扶贫机制创新等重点工作方面下功夫,切实把精准扶贫的要求落到实处。

刘忠诚(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主任)
内蒙古:启动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
        今年以来,我区启动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加大“三大品牌”建设力度,有效解决了“扶谁的贫,谁来扶贫及如何扶贫”的问题,提高了扶贫的精准度,调动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全区扶贫开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推行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我区强抓六项重点工作。
        把建档立卡作为1号工程来抓。专门成立了由办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了建档立卡工作方案,从本级财政中安排600万元专项经费。3月初开始试点,4月份举办了全区建档立卡骨干培训班,5月在全区全面推进,具体工作中,坚持“四统一,五不评,三坚持”的原则。目前全区已经完成了46.3万户、157万扶贫对象的识别工作。
        把“三到村三到户”作为精准扶贫工程来抓。将2834个贫困村确定为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开展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工作,使扶贫工作下沉到村,扶持到户。2834个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的25%,覆盖77%的贫困人口。具体措施上,一是选派驻村工作队。统筹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对一”帮扶2834个贫困村,为每个村安排1个帮扶单位,并由帮扶单位派出一支驻村工作队,每个队2-3人,队长驻村任职,为每个贫困户确定了1名帮扶责任人。目前,3000个帮扶单位、1万多名驻村干部已全部到位开展工作。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和“两委”班子逐村逐户调查摸底,了解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分析贫困原因,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脱贫和年度计划。村级规划突出基础建设、公共事业、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基层组织建设六项任务,到户规划突出致富项目、危房改造、劳动力素质提升三个重点,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此外,自治区财政共安排56亿元,每年(到2017年)为每个村投入50万元作为引导资金,以贫困村为平台,把扶贫开发与正在实施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同步实施。从自治区层面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积极性提高了,帮扶措施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把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作为创新品牌来抓。我区与农业银行合作,在全区57个贫困旗县启动实施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决定从2013年起的五年内,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拿出4.75亿元作为风险补偿金,按照1:10的比例撬动农业银行不少于50亿元的贷款,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其中70%贷给农牧户,30%支持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扶贫龙头企业,并分别给予5%和3%的贴息。自去年底到今年6月30日,全区已发放30.7亿元金融扶贫贷款,覆盖农牧户5.6万户,预计年底可达60亿元。为深入推进这项工程,我们加强与进入部门的合作,上半年,先后5次召开协调会、现场会等会议。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村选项目,优先推荐班子强、产业好、信用好的贫困村。在全区普遍推行了无抵押、无担保“2+3”、“1+2”的担保模式,即2户信用户带3户贫困户,1户信用户带2户贫困户,结成联保小组进行相互担保,形成了大户带小户、富户帮穷户,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局面,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作为重点品牌来抓。我区从1998年开始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8期共搬迁3.4万户、11.8万人。去年起,自治区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发改、农牧、林业等移民项目,集中用5年时间,将居住在生态脆弱区的11.6万户、36万人搬迁至城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业与物流园区。今年计划完成7万人搬迁任务。为使移出的贫困户真正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我们对所有的移民户实行“四不变、两同等、一减免”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户的后顾之忧。
        把“雨露计划”和农牧民培训作为素质提升品牌来抓。去年我区通过“雨露计划”扶持  1.9万名贫困学生,每人给予1500元补助。今年我们在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同时,对贫困家庭中需要通过“雨露计划”扶持的贫困学生也做了调查摸底。从今年起,我区还对所有贫困家庭的大中专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在贫困农牧民培训方面,我们主要抓“千村万户”现场培训,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提高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把“十个全覆盖”作为最大的扶贫工程来抓。按照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自治区决定用3年时间,投资600亿元在全区农村牧区所有行政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截止目前,全区已有1100个贫困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集中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问题。

莫定伟(广东省扶贫办主任)
广东:以驻村帮扶、“双到”为抓手做好六件事
        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已经进入第二轮攻坚阶段。上一轮扶贫开发“双到”截至2012年底,全省被帮扶的贫困人口实现人均纯收入7762元;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1.09万元,三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从2013年4月份开始实施,按照部署,从2013到2015年对全省21个重点县、2571个相对贫困村及村内有劳动能力的20.9万贫困户、90.6万相对贫困人口实施重点帮扶。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重点帮扶村到位资金36.88亿元,平均每村到位资金143.4万元;启动实施扶贫项目21288个,一大批村庄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顺利启动,惠及农户156万户,其中贫困户20.9万户。
        我们始终把干部驻村帮扶作为推进“双到”的有力抓手和具体形式,认真组织实施。上一轮扶贫“双到”共派出11524名干部组成3541个扶贫工作组驻村,新一轮扶贫“双到”全省共派出7986名干部驻村。抓住选派、培训、制度、管理和考核五大环节,在抓好驻村帮扶六件事情上下功夫。
        抓住驻村干部选派环节。我省两轮扶贫“双到”都出台了相应的驻村干部选派和管理工作办法,从五个方面加强以明确:明确驻村人选条件、明确选派方式、明确有关待遇、明确驻村职务和明确时间要求。
        抓住驻村干部培训环节。与省委组织部共同举办了驻村干部岗前扶贫政策和业务培训,各地也相应进行了类似的培训。
        抓住驻村帮扶制度建设环节。建立了扶贫“双到”领导联系制度,13位省委常委和分管农口的副省长各挂钩联系一个市督导工作,省直各部门一把手作为挂钩帮扶贫困村第一责任人,各市、县党政一把手把扶贫“双到”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四套班子成员全部挂村挂户。要求各帮扶单位“一把手”定期听取驻村干部工作汇报,每年至少两次到驻点村调研指导,落实领导责任和任务。帮扶方与被帮扶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帮扶单位驻村队员座谈会,交流经验做法,互相学习借鉴。
        抓住驻村干部管理环节。按照“五带头”、“五不准”的要求,严格管理驻村干部。“五带头”:即带头勤奋学习、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改进作风、带头弘扬正气,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基层干部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五不准”:即不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不准收受驻点村群众的任何财物、不准接受基层单位的宴请,不准在驻点村报销应由个人或者帮扶单位支付的任何费用、不准挪用帮扶资金。
        抓住驻村干部检查考核环节。加强检查指导,制定了《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核办法》,将驻村干部考核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对驻村帮扶工作和驻村干部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结硬账”,考核结果记入档案,作为评选先进、培养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长期不住点、帮扶单位管理不到位的,对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
        抓住驻村工作内容环节。干部驻村抓好五件事:第一件事是抓调查摸底,在全面掌握贫困情况,准确界定贫困户上下功夫。第二件事是抓科学规划,在制定村、户两级扶贫方案,确定三年帮扶具体项目上下功夫。第三件事是抓资金筹集,在确保各扶贫项目的有效推进上下功夫。第四件事是抓工作落实,在推进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贫困群众子女教育培训、社会公共事业、基本民生事业保障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上下功夫。第五件事是抓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党建”两手抓、两促进,在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上下功夫。
        积极落实帮扶六件事之后,我省下一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将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大局,围绕振兴抓扶贫,推进扶贫促振兴,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打造广东立体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推进扶贫改革创新,开展“强村富民”行动;进一步整合扶贫资源,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进一步贯彻精准扶贫,扎实推进我省10个方面改革创新和10项重点扶贫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内源扶贫发展动力,努力实现2571个重点帮扶村及村内有劳动能力的20.9万贫困户、90.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本报记者  文  叶  见习记者  陈甚男  赵双双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