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18万群众喜迁新居过幸福年
黔西南州18万群众喜迁新居过幸福年
年三十晚上,晴隆县三宝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上灯火灿烂,欢声笑语。彝族老大爷高国云一家也在欢度搬家后的第一个新春。
“这是我们世世代代盼望的好日子。这第一碗酒献给共产党!”
“知恩多!知恩多!(彝族语言,意为:干了!)”
像高国云这样怀感恩之情迁新居过幸福年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黔西南州已有18万人。这是该州创新实施“新市民计划”,制定“1+1+3”政策套餐破解搬迁群众顾虑、有效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感人一幕。
从三宝乡干塘村搬到阿妹戚托小镇的第一天,扶贫干部就给王茜送来了一个“小本本”——新市民居住证。端详良久,王茜抬起头来说:“这回我安心了!”
王茜手中的新市民居住证,是黔西南州在全国率先探索破解搬迁难题开展的一项创新。“它的信息含量很大,一证可以解决很多难题。”黔西南州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尧忠告诉记者,新市民居住证办理与搬迁同步,标明了户籍、身份证、现居住地等可读信息,并纳入新市民居住区警务工作“风险感知平台”管理,搬迁群众凭证可享受子女免试就近入学、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办理出入境证件等39项公共服务,在制度设计上更注重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2017年11月底,普安县高棉乡嘎坝村精准贫困户张周普一家凭新市民居住证,“拎包”住进了兴义市洒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0平方米的新家,3个孩子顺利入学并得到就学补助,夫妻二人均实现了社区就业,低保金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一家5口每月共800元的农村低保金,转为每月共2200元的城市低保金。
新市民居住证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使搬迁工作赢得了过渡期,也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截至目前,黔西南州已累计为12万余名搬迁群众办理了新市民居住证,申请办理新市民居住证的群众还在迅速增加。
一揽子计划助推安居乐业
“宁愿在城里有一张床,不愿在山区有一套房。”长期居住在大山里的群众吃够了“山多石头多,种粮一大坡,收得一笸箩”的苦,搬迁致富的渴望尤为强烈。
但“搬进城后吃什么”,是群众最大的心结。
“新市民一揽子计划要解决的就是这个大问题。”王尧忠说,自2017年底开始探索实施新市民计划以来,黔西南州从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就业创业、资源权益、兜底保障等入手推出了13项配套政策,同时围绕做好建设管理、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4个方面创新推进“新市民居住证”“新市民居住区专项维修基金制度”“农调扶贫险”“农低保转城低保制度”等15项重点改革,系统帮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
为帮助搬迁群众与城市原住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黔西南州坚持“以稳促搬、以产待迁、先产后迁”原则,大力培育发展板栗、茶叶、劳务输出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大安置点招商引资办企,以产业促进就业。同时探索设立安居险、“1+3”警务建设护航、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系列扶持政策,在新市民居住区同步建设了学校、医院、警务室等。其中,为14.15万名搬迁群众购买了涵盖意外事故、疾病死亡、家庭财产自然灾害及盗抢损失等内容的安居险,匹配保费达283万元。
搬进新家就能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在就业创业和就学就医等方面还享有更多优惠,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户均就业1人以上。
“我们的名字叫感恩”
这是田迪一家迁居后度过的第三个幸福年。
2016年底,田迪一家4口从安龙县洒雨镇竜金村搬到县城九龙社区安置点上的新家。
与老家“山间飘来一朵云,下雨淋倒屋头人”的境况相比,新生活用热情的姿态迎接他们:漂亮的居住小区,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以及为解决搬迁户就业而打造的蘑菇产业园。在政策引导和扶持下,田迪联合10余名乡亲成立专业合作社,决定发展食用菌种植。在商议合作社名称时,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感恩”这个词,“安龙县感恩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入股群众户均年收入达8万元以上,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就业并有了固定收入。田迪说:“我们感恩党的好政策。我们的名字就叫感恩。”
这个新春,盘江两岸处处洋溢着搬迁群众怀感恩之心过幸福年的喜悦之情。
在阿妹戚托小镇,群众从腊月二十六日起就开始举办各种欢庆活动,“感恩的话语说不尽,感恩的歌曲唱不完”。
在册亨县百口新市民居住区、高洛新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群众从正月初一开始就赛歌、赛芦笙、赛刺绣手艺等,“不忘党恩情,要做幸福人”。
在兴义市洒金新市民居住区,从全州各地搬来的群众怀揣“爱心卡”争相做公益,“共产党帮助了我们,我们也要帮助其他人”……
感恩奋进紧跟党走,跳出深山才有奔头。“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3.9万余人。至目前,2016年、2017年规划搬迁的18.22万人,有约18万人入住新居;2018年规划搬迁的15.7万人,已确定搬迁对象约14万人。(记者 陈俎宇)
[责任编辑: 栾小琳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