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三产融合打通壁垒 “园区+N”释放活力
贵州省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三产融合打通壁垒 “园区+N”释放活力
打破一二三产界限,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贵州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产业链的延长,让大批贫困农民增收脱贫。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贵州丰富的生物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贵州具备发展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水果、特色食粮、渔业等特色生态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过程中,贵州粮食产量屡创新高,第一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随着一产基地不断壮大,茶叶、辣椒、火龙果、薏仁米种植面积位居全国首位,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享誉全国,为二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为三产提供了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的服务场所。
基地的壮大带来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508.5亿元,并呈现出向精深加工、生物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为承接一产、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井喷”式增长,创建省级以上示范点(县)110家、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家、中国美丽田园15家、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3家、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1条,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593亿人次,旅游收入705.9亿元,年均增长31.7%。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深度开发了农业资源,拓展了农业功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通了渠道、开拓了空间。
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贵州省培育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目前全省已有19360个创建点,覆盖10890个村,为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特色小城镇奠定了基础。
2013年启动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如今,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385个,从业农民502万人,园区从单纯发展种养拓展出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平台、主载体。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通过跨业、跨界、跨区域协同发展,对资源重新整合,搅活贵州农村经济一池春水,几大创新模式亮点频频。
湄潭 : 农文旅一体化
冬日的黔北山村显得有些寂静,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水井湾村民组一个大米加工车间里却是机声隆隆,一袋袋大米,不经过抛光、打蜡,便直接包装,通过快递运往全国各地。
去年,金花村民邹贤永和9户村民入股成立金花村幸福谷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建起大米加工厂。
今年8月加工厂开工以来,合作社已经加工销售了2.5万公斤幸福农家米。
稻米产自金花村的生态稻田,消费者则是全国各地的游客。国庆期间,幸福农家米销售了1万多公斤,成为当地最为紧俏的特产。
湄潭县翠芽27°茶旅国家4A级景区覆盖湄江、兴隆两个镇5个村20个村民组,景区分布生态茶园2万余亩,茶叶加工企业20家,农民以自家茶园作为股份入股公司,共同分享景区增值效益。
同时,农民仍然享受原有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收益,并通过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农家乐等多个途径增加收入。
处于景区核心区的金花村大青沟村民组72户居民以568亩茶园、80亩水田等资源和自有资金入股组建旅游公司,开发七彩部落乡村旅游,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
通过农文旅融合模式,湄潭以茶旅一体、休闲养生、最美乡村、诗画江南为主线的“全景域”旅游格局和业态更加成熟,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县”等称号。
2015年,全县小康社会实现程度92%,接待旅游人数约2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
水城 : 股份合作型
距离猕猴桃下树已一月有余,水城县米箩镇俄戛村民李如明仍在猕猴桃基地里忙碌着,精心地为猕猴桃翻地、施肥。
过去,李如明一家三口种玉米,一年到头收入不过千元,迟迟摘不掉贫困的帽子。
2012年,李如明用3亩土地入股俄戛猕猴桃种植合作社,摇身一变,成了股东和产业工人。
作为股东,猕猴桃挂果前每年可以拿到保底分红1800元,挂果后分红逐年增加;作为猕猴桃基地的技术工人,李如明每月领取2500元工资的基础上,还享有5亩猕猴桃纯利润的30%。
今年是基地挂果第一年,李如明光是利润分红就拿走了1.5万元。
俄戛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合作方润永恒农业公司总经理胡君认为,调动农民积极性,一定要建立企业和种植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为此,公司探索了土地、技术、劳动力入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双方权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关系。农民能够凭借股份获得更加可靠的利润收入,以及企业收益的二次分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如今,在水城县猕猴桃园区,已有6.26万亩土地实现资源变资产,13532户49560人实现农民变股东;近7000万元财政资金变成股金,覆盖群众4000余户,9000余人,入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近3000元。
水城县“三变”融合模式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融合的核心,实现了主体之间的深度融合,省农委正在全省重点产业、重点园区上进行试点推广。
安龙 : 技术服务资本型
在安龙县,贵州安庆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出资建设种植大棚后将大棚无偿提供给周边群众经营管理,并提供合格的菌包给农户种植,公司和群众签订保底价协议回收产品,由公司统一加工、销售。
村里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和管理环境卫生、水电等,每上交1斤鲜菇,企业提成0.05元给合作社,解决了空壳村的问题。
贫困户的菌棒资金由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0万元,解决贫困户启动资金问题。
公司基地每年可以种植冬、夏两季,一个大棚一年可种植18000包菌棒,农户种植1个连体大棚的收益在2.7万元以上,种植两个大棚,最低收益达5.4万元。
同时,公司菌棒生产、香菇分选车间常年解决当地农民固定就业120人,月均收入可达到4000元以上。
由于机制好,公司得以较快发展,2014年以来,入驻种植农户100户、410人,其中精准扶贫户82户、331人。
2015年,公司实现产值870万元;2016年1月至4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0万元,预计全年可实现营业收入3000万元以上。
兴仁 : 产城景复合型
兴仁县是中国最大的薏仁产地和东南亚最大的薏仁种植中心,先后获得“中国薏仁米之乡”、“兴仁薏仁米”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出口薏仁米质量安全示范区的认证和称号,成为全国及世界薏仁米加工、销售贸易集散地,集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薏仁米产业集群。
2013年以来,兴仁县探索构建了薏仁一二三产业联动、产城景相融合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模式,帮助易地搬迁人口通过参与薏仁产业和乡村旅游解决创业、就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问题。
兴仁县泛亚薏品田园生态旅游园区由泛亚薏仁生态产业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镇、乡村旅游体验园三个功能板块组成。
泛亚薏仁生态产业园有80亩薏仁米深加工厂区及温泉度假村,配置统一的运营中心和生态企业孵化中心,目前,已完成带动约1200人就业,每人每年平均增收3万元,共增收3600万元。
易地扶贫搬迁小镇则采用景区标准建设,体现黔西南民居建筑特色,计划安置移民1万人,将着力发展薏仁米养身及田园风光休闲餐饮、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产业。
乡村旅游体验园利用3800亩农田,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上亿元,打造城乡接合部的乡村旅游体验园,与产业园、扶贫搬迁小镇互动,实现就地城镇化5000人,目前,人均增收3000元。
晴隆 : 种养加一体化
晴隆县依托草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养加结合生态畜牧业。
在充分利用现有草地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各大草业畜牧公司,大力实施退耕还草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
全县14个乡(镇)96个村1.98万户10万多人参与种草养羊,种植人工牧草48万亩,改良草地38万亩;全县羊存栏52.8万只,建成88个肉羊基地,2个育种场。
2015年,晴隆出栏羊35万只,种养农户户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收入最高的养殖户达到86万元,为全县农户创收近4亿元。
该县引进了海权肉羊加工厂,这家集屠宰、排酸、分割、真空包装、速冻、冷藏为一体的现代化一流肉羊加工厂,是目前国内肉羊专业加工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加工厂之一,是国家商务部定点的肉类战略储备库,年屠宰能力可达120万只,满负荷生产年产值可达18亿元,可创利税2亿元,肉羊加工厂的投产,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晴隆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晴隆县种养加融合发展模式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将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及相应加工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以种养加紧密协作、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打开了种养业增值空间。
我省53个县正在推广“晴隆模式”,走种养加融合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
在积极探索贵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创新了“园区+N”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从黔北茶海的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到六盘水市的股份合作型融合发展模式,从兴仁县薏仁产业园的复合型融合发展模式到种养加融合发展的晴隆模式,各个园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园区+产业基地+加工集群+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从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贵州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全国山区省份探索出一条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