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引领“绿色织金”

25.11.2015  17:41

    如何发展好“三农”,坚守好“两条底线”,在发展经济时不破坏生态环境,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到达收入上的小康?织金县经过几年的探索努力,走出了一条“三农”发展引领绿色织金之路。

     突破 “二元结构”,

     突出“接二连三”,推动产业绿色化

    坚持“一亩菜十亩粮,一亩花十亩菜”发展理念,始创了一批创意新颖、生态和谐、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花木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区域景观效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聚人气、见效益。坚持以花木为主体,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社会融资,深化合作,增强科技研发及产品深加工能力,培育集花卉种植、花茶深加工、工艺品制作展示、文化创意、特色旅游、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产业链,借助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互联网+”模式,引导企业拓展信息渠道。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推行多样化、差异化花卉种植结构,创新发展业态。

    特色农业发展初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形成特色养殖、中药材、茶叶、马铃薯、经果林种植、精品蔬菜种植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区,构筑起同一作物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作物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多层次开发的格局,以生态有机茶、特色养殖、精品蔬菜及猕猴桃种植、油菜及脱毒马铃薯种植为示范引领,实现全县农业的各个板块协调发展,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突破“二元”向“多元”化发展。

    发挥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按照山顶草木戴帽子、山腰茶药系带子、山脚果蔬铺毯子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着力发展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加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物流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实现农业“接二连三”,突出农业园区的建设平台工能。强化农业招商,引导龙头企业入驻,打造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1个、县级3个,特色养殖、中药材、茶叶、马铃薯、经果林、精品蔬菜种植等农旅观光逐步形成。

     突破能力单一,

     突出职业农民,推动理念绿色化

    实施职业农民培养行动计划,推动职业学校与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破农民长期从事一项生产造成能力单一、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掌握不够的现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抓好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县建设。构建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社会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经营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设立种养大户发展专项资金,培养更多擅经营、懂技术、会管理、能带动的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支持鼓励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农民、返乡农民工、高效毕业生、农技人员,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家庭农场和种养基地,制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产供销及科技、金融、农机服务等专业协会、合作组织。

     突破零乱建筑,

     突出环境保护,推动环境绿色化

    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统一按照贵州民居建筑风格建设房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建设带动绿色化建设。

    实施“绿色织金,我在行动”计划,唤起全县人民的绿色意识,使绿化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激发参与绿色行动的动力,对公路沿线、通村路沿线、自家庭院等进行绿化,巩固美丽乡村建设。以县域 “东治、南保、西巩、北发”(东部生态综合治理区、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区、西部生态经济巩固区、北部生态特色发展区)为主线,突出抓好造林绿化、森林资源管护、林业执法、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绿色行动工作,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已累计完成营造林40.37万亩,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因天时,就地利”,依托天然生态环境和地形条件,打造三甲大道绿化带、桂果小瀑布生态景观带、黑土原始森林景观带、阿弓镇生态博物馆景观带,形成四条生态廊道为基本骨架的立体生态格局。

    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依托小城镇开发建设进行移民搬迁,依托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农家乐等推进农民转移就业,有效减少生活在山区农民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要地要粮现象。实施生态乡、生态村创建活动,县对乡、乡对村每年评选先进,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并作为评先选优的条件,对在创建活动中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陈士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