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时节要“三防”:情绪中暑 暑气伤人 因暑贪凉

26.07.2014  19:01

               

    ●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

        ●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并喝些凉淡盐开水

        赤日炎炎似火烧,7月23日大暑节气到,步入一年里光、热、水最充沛的高峰期。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提醒,酷热难耐时,要特别注意“三防”——防“情绪中暑”、防“暑气伤人”、防“因暑贪凉”。

        1.防“情绪中暑”

        根据祖国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症”,俗称“情绪中暑”。

        林嬿钊提醒,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因此,大暑养生,要预防“情绪中暑”,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心静自然凉”。

        2.防“暑气伤人”

        “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中医理论认为,夏天暑气大,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主心,暑气伤人先伤于心。大暑节气酷暑且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进而导致中暑。

        因此,大暑节气,应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以防中暑的发生。人们在外出工作活动时最好能避开高温时段,不得不从事高温作业时应注意进行合理的营养补给,并备好防暑降温的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并喝些凉淡盐开水以降暑散热。

        3.防“因暑贪凉”

        “中暑”大多数人都知道,对“阴暑证”却大多认识寥寥。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阴暑证常常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引起,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最易导致寒湿之邪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

        林嬿钊告诫,在酷热的夏季,解暑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平时要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控制好空调温度,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者,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适当开展户外活动;夜眠时,避免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空调环境尽量少穿露肩衣,更不能露宿野外;饮食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的引导最为重要;要避免在大汗之后立即进行冷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注意稍作休息后再冲洗。(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