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02.08.2016  23:01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大扶贫战略实施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增加值75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增速位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12.7亿元,增长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1元,增长10.5%;增速位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一)以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重点产业裂变发展

        立足山地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印发《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农发〔2016〕87号),围绕蔬菜、辣椒、猕猴桃、桃子、火龙果和百香果、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产业,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力争在一系列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实现裂变式发展。至6月底,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468万亩,同比增长6.7%;水果面积623万亩,新增果园面积30万亩,同比增加5.1%。推进《茶产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成功举办遵义茶博会等系列活动,全省茶园693.4万亩,实现春茶产量11.9万吨,同比增长33%。茶叶、辣椒、火龙果等生产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位。抓好国家能繁母牛扩群增量、良种补贴、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等项目实施,提高牛羊生产比重。特色渔业保持快速增长,大鲵存池达70.92万尾。

        (二)以农村基础建设为支点,农村水利交通生态财政金融建设稳步推进

        上半年全省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175亿元,同比增长14%,为240亿元年度目标任务的71.9%。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4.8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180亿元的63.8%。截至6月底,全省共完成营造林面积359.9万亩,为上半年目标任务285万亩的125.58%;完成中幼林抚育任务354万亩,占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度任务数的70%。下达第一批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项目补助资金0.49亿元。财政和金融支持“三农”工作力度加大。省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114.37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94.26亿元增加20.11亿元,增长21.3%。截至5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6390.6亿元,同比增长19.2%,高于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1.8个百分点。

        (三)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为“牛鼻子”,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正由“盆景”做成“风景”。目前全省17个试点县开展“三变”改革试点的乡镇共有55个,151个村,其中贫困村47个,涉及农村人口123.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8.4万人。通过3年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全省开展确权工作的乡镇1225个,占比90%;完成二轮延包权属调查面积占比51.78%;完成实测面积1330.7万亩。省国土资源部在湄潭县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助推 “大扶贫”、“增减挂钩指标易地交易”、“三变”等重大改革。湄潭县茅坪镇土槽村成为敲响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首槌,首槌拍卖的5亩地价格80万元。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15〕33号精神,加快我省农垦系统改革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农垦企业活力,起草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贵州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组建85支农业特色专家团队,选派10661名农业专家分赴500个乡镇和农业园区开展工作。出台了《贵州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中创新创业办法(试行)》。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展开,印发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6〕5号)。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出台《贵州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继续审慎稳妥推进湄潭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省级试点改革工作正在推进中,涉及花溪区马铃乡凯坝村等31个试点村22416户、87065人。

        (四)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为目标,六大脱贫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全省扶贫攻坚战积极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确保130万贫困人口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能致富。目前,已完成精准识别,第一批实施搬迁30万人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实施产业就业脱贫攻坚, 使265万贫困人口脱贫,今年实施约2万个产业扶贫项目,完成投资33亿元。在231个贫困村打造了乡村旅游景点,在1300多个贫困村设立电商网点,为5万人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了1亩优质农田,在662个贫困村实施“三变”改革。在就业扶贫方面,对7.5万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了规范化技能培训。 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脱贫攻坚战 ,力争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让林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移成护林员等公益性生态保护人员,力争解决1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30万贫困人口脱贫。当前争取我省安排护林员2.8万人以上,带动10万人脱贫。 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 投资565亿元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50亿元。 实施教育医疗脱贫攻坚战, 从2016年起,压缩行政经费6%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对16.65万贫困学生实行“两助三免(补)”补助政策。已完成2015-2016学年第一批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对象16.17万人,所需资助资金4.99亿元已发放。加快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工程,对73.8万贫困人口提供“三重医疗保障”,已惠及48.66万人次,补偿费用8.47亿元,为贫困群众多报销医疗费用约1.66亿元。 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攻坚战, 稳步推进民政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对158万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目前,创建了分区域划档次调整农村低保标准机制,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全省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2016年的3184元,在西部排第2位。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两线合一”政策衔接。

        (五)以新农村建设上水平为载体,农村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物流,大力推进农旅、文旅、体旅、商旅一体化,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景观的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整合农民教育资源,办好农民夜校,创新农民教育模式。培育观念新、知识新、品德优、人善良的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办乡村文化活动,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一,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106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新农村的时代特征。全省下达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32.84亿元,同比增长10%。农村危房改造累计开工25.08万户,开工率83.61%,累计竣工10.02万户,竣工率33.43%;小康房建设累计开工2.48万户,开工率99%,累计竣工1.21万户,竣工率48.45%。农村低保年平均标准从2015年的2695元提高到3184元,增长18.2%。据统计,全省现有农村低保对象285万人,较上年减少4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420元,筹资参合达3025.28万人,参合率达99.26%,全省参合率持续7年维持在95%以上,实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应保尽保的目标。农村义务教育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50亿余元,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1266所,新建、改扩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项目38所,建设农村幼儿园984所、普通高中项目学校102所和教师周转宿舍项目2396套,启动建设10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在87个县1.25万所学校实施,惠及370.8万农村学生。

        (六)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出台了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31个村作为省级试点,涉及农户22416户。目前,28个村制定清产核资方案并开展相关工作,23个村制定股份成员界定方案,12个村完成折股量化到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同时,积极开展“双超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百万元)创建,目前全省“双超村”达到77个,比上年增加53个。选派省直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以及基层组织建设。“第一书记”任期为1至3年,重点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维护和谐稳定、为民办事服务和推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