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出系列讲座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30.05.2015  18:33

    中新网上海5月30日电(记者许婧)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犹太人研究专家王健博士30日在上海图书馆围绕“互伸援手:二战时期的中犹友谊”,为广大读者讲述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在历史上一直互相尊重、同情和支持,在二战期间面对共同的敌人的那段历史。

    他说,法西斯主义对文明世界的疯狂进攻,中犹两个民族互伸援手,谱下了中犹友谊的崭新篇章史实。同时,当年来华的欧洲犹太难民也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活动、积极向世界报道中国抗战、甚至直接参加中国军队,同中国人民并肩浴血奋战。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1933年到1941年,大批从希特勒屠刀下逃生的欧洲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其总人数几达3万,除了其中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000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避居地。

    据研究纳粹大屠杀的权威机构西蒙·维森塔尔中心的统计,仅后一个数字就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为纪念那段历史,上海图书馆携手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和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策划并邀请了中外4位相关学者,为市民深入解读70年前中国人民与犹太难民在患难中同甘共苦、互相支持的感人故事与背后的历史因缘。

    拉开系列讲座序幕的是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潘光以“上海——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为主题,娓娓讲述了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对急需救助的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

    潘光指出,回顾那段历史,中国人民和上海这个大都市在这场善与恶的搏斗中作出了正确的抉择。上海向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为救助他们作了一切可能做的事。

    这位著有《犹太人在上海》、《犹太人在中国》、《犹太人在亚洲》等作品的学者,从“为什么上海成为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犹太难民能够历尽艰险幸存下来的复杂原因;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犹友谊;以史为鉴,温故知新”这四方面进行讲解,赢得了听众阵阵掌声。

    据悉,来沪犹太难民后裔、美国伊利诺伊学院历史系教授斯蒂夫·霍却斯达特和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以色列籍教授,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设计人渡堂海大师也将于31日来到“上图讲座”,分别以“流亡在上海:从逃离第三帝国说起”和“一切源于1919”为主题做精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