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上海浦东25年的“变”与“不变”
图为浦东陆家嘴高楼林立,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的黄金宝地。 汤彦俊 摄
中新社上海4月18日电 题:上海浦东25年的“变”与“不变”
作者 李姝徵 郁玫
18日上午10时40分,离“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开展还有20分钟,上海浦东展览馆前早已聚集了一批等候入场的市民。
25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看不见的涟漪。但对于关注浦东的人而言,25年足以构成一个“历史的天空”。
4月18日,是浦东的“生日”。当日开幕的“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勾勒出浦东发展的“变”与“不变”。
开展时间一到,前来观展的市民纷纷涌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亦真亦幻的动态油画:伴随着黄浦江上轮船的汽笛声,画面上的浦东从农田阡陌变为高楼林立,而这一“变”只花了25年。
“25年前,我投身浦东开发开放的时候是37岁,当年称我们是‘十八勇士’!”陆家嘴集团总经理杨小明作为浦东“老开发”在昨日的浦东25周年座谈会上如是说。
“1990年5月2日的上午,我参加了市政府召开的浦东开发办成立会议。当天吃完中饭,坐上面包车,我就来到了位于浦东大道141号办公楼。加入了浦东开发的洪流。”
杨小明记忆中的浦东开发办所在地(浦东大道141号),也被搬入展厅中:一间10来平方米的办公室中,摆放着4张破旧的办公桌,周围还有九个凳子。
比起今日浦东许多“高大上”的写字楼,这样的办公条件可谓简陋。
然而,办公条件变了,浦东“泥腿子”的精神却未曾改变。
杨小明回忆2011年底陆家嘴集团接到开发前滩命令时的场景说,“整个陆家嘴公司,尤其是年轻人都处于精神兴奋,甚至亢奋的状态。”
短短三年后,2014年12月,前滩住宅用地挂牌竞价,当日两次刷新了上海住宅楼板地价的历史最高单价。
曾打造陆家嘴天际线的陆家嘴集团,在20多年后“老杆生新枝”,再使前滩变“钱滩”。
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不拘一格面向全中国吸引大量人才,曾谱写“800壮士下浦东”的佳话。25年后,参与浦东开发建设远不止当初的“800壮士”,但浦东接纳人才的博大胸襟并未改变。
“我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洪刚说。15年前,他怀揣着这样的梦想,从浙江农村走到了浦东,成为一名造船行业的电焊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走到造船厂,看到周边荒凉的景象,心里就凉了一大截。”
“走来走去都一样”,洪刚最终决定“安下心来好好干”。他在工作之余抽空学习,从电焊中级工考到焊接技师。同时,通过学习,取得了工商管理大专文凭。
2012年,洪刚全家都有了上海户口,在浦东落地生根,而洪刚也在去年被提任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部长助理,走上了管理岗位。
“浦东是一个拼汗水、拼勤奋、拼智慧的地方”,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拼到现在的洪刚说,“只要你‘蛮拼的’,幸福就会向你走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