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事业单位不干回修文“踩泥巴” 种出金果果

02.12.2014  13:54

    “放着轻松体面的事业单位工作不干,回来‘踩泥巴’干嘛。

    “还是要回去,趁着年轻在家乡做一番事业。

    ……

    时至今日,姜礼黔仍清晰地记得在电话里告诉父母返乡打算时的情景。

    2010年,结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事业单位两年多的工作后,这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回到家乡修文县谷堡乡乌栗村,当起一名果农。

    “看你咋折腾。等着把肠子都悔青吧。”父母憋了一肚子气。

    姜礼黔说,父母的想法能理解,但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回乡后,姜礼黔和堂哥合伙,把全部精力都“折腾”到猕猴桃种植上,“贵阳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修文猕猴桃品质好、种植历史悠久,现在正是大好机遇。

    种植猕猴桃是个辛苦活,一年当中只有过年那段时间能稍微清闲下。“初春要施肥、修剪、清园;开花之后要追肥、疏蕾、疏花、人工授粉,还要疏果,以保证果品的营养和质量;果子结出来之后,要特别注重病虫害防治……”姜礼黔滔滔不绝。这些知识,都是他从政府每年举办的猕猴桃规范化种植培训班上学来的。

    修文县是我省猕猴桃种植大县,其中,谷堡乡是全县猕猴桃的主产区。然而,在深入田间地头与果农打交道的过程中,农技工作人员发现,尽管猕猴桃种植面积已上规模,但是种植技术良莠不齐、管理方式较为粗放。

    为此,近两年来,修文县开始在全县加强农技培训和现场指导,以开展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为切入点,引导农户以生态种植方式做好林间管理,促进修文猕猴桃由无公害农产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守护好“摇钱树”。

    “政府每年都会请来农技专家,为我们开展猕猴桃规范化种植培训。”姜礼黔说,培训每年都有好几期,不光讲理论,还会到果园开展实操培训,对新入行果农的帮助尤其大。

    今年,姜礼黔家种植的11亩猕猴桃共产出2.2万斤,目前已基本脱销,实现销售收入25万余元,其中有2000多斤还通过微信卖到省外。去年6月培育的10余万株果苗,明年初就可以出售,价值20余万元。此外,养殖的130箱蜜蜂一年可产出蜂蜜1000至2000斤,每斤售价约100元。

    事实证明,姜礼黔的“肠子没悔青”,倒是父母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没想到种猕猴桃这么有奔头,不仅是我家,全村、全乡都端上这个‘金果果’。

    如今,返乡创业的姜礼黔已不再孤单,随着修文猕猴桃行情的看涨,村里不少外出打工的人都回乡发展特色种养殖。

    “乡里的机耕道、灌溉系统、杀虫灯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了很多,邻村就有冷库,再也不怕摘下来的果子会坏掉;加上外出推广的机会越来越多,销路也不成问题。”去年,姜礼黔参加县里举办的创业课程学习,他又有了新的规划。

    除扩大猕猴桃、蜜蜂种养殖面积,姜礼黔还准备新增荷花鱼及农家乐项目,走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路子。“300亩坡地猕猴桃产业园区、70亩荷花鱼水田湿地开发区、500箱蜜蜂专业养殖园区、七彩苗木基地建设园……”面对未来,姜礼黔和堂哥已经编制出一本20页的“发展方案”。

    “从年初到年尾的各个管理环节,我们都严格按照生态、环保的要求进行,我们的果树不施农药和化肥,使用的是有机质肥和微生物肥,这样才能保证猕猴桃的品质。”姜礼黔分享了自己从培训中学来的“生态致富经”。

    走在谷堡乡的道路上,一块“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让土地种出‘摇钱树’,让土地产出‘金元宝’”的大型宣传牌格外显眼。按照姜礼黔的规划,他的农家乐明年春天就能开张了。 本报记者 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