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十年尽心尽力建言献策不忘初心一位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小康梦
“我是一个水族农民的儿子,出生在一个边远的水族山村,从小开始就重复着放牛、砍柴、割草、打田、挑粪、栽秧、收割等等这些父辈们重复的故事……”——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黔南州政协副主席张加春,写在自己编著的履职历程画册中开头的话。2008年2月,张加春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彼时的他,任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张加春带着30多万水族同胞的殷切期望参加了全国人代会。2012年,张加春再次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履职十年,从提出统筹兼顾改革收入分配、加大小微企业融资信贷到建议设立生态文化保护区,取消民族地区配套资金……张加春积极为本地区、本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呼吁奔走。
十年弹指一挥间。他的履职片段被浓缩记录在这本画册里。他身穿马尾绣,向国内外媒体记者展示水族特有的象形文字——水书,这幅“让世界了解水族”的照片已经成为经典。
“今天的贵州,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看得见、摸得着。”张加春说,我们基层干部群众干劲足、信心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一定能如期实现。
3月9日,贵州代表团举行代表小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刘远坤代表(左)和周建琨代表在会上认真阅读文件。 本报记者 邓刚 摄
3月9日,我省全国政协委员冉霞(中)在政协会议民盟界别小组会上与同组委员讨论民法总则草案。
本报记者 旷光彪 摄
【牵头提案人】 王正福委员
【背景】
2014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贵州省六盘水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股权为纽带、产业为平台、企业为龙头、小康为目标,探索实践了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集体经济增强,得到中央和省的肯定。“三变”改革已在六盘水整市推进、全省试点推广,被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三变”改革试验区。
【建议】
随着“三变”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将六盘水市作为全国“三变”改革实验区时机已成熟,条件已具备。此举有利于形成改革创新的整体合力和政策效应;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经营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形成、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有利于拓展农村综合改革理论实践新成果,为贫困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一、恳请国家层面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大力支持,允许国家在全国各地的各种改革试点、试验、政策等“打包”授权给六盘水实施执行;
二、恳请国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加大对猕猴桃等农业特色产业补贴力度;
三、恳请国家给予六盘水专家团队支持,在法律、政策、操作等层面给予指导,促进“三变”改革规范运行,在理论实践方面加强研究总结,形成一批重要理论成果。
(本报记者 刘丹 整理)
我省全国政协委员潘晓慧(右)在政协会议民族界别小组讨论会间隙,与其他参会女委员交流讨论。
本报记者 旷光彪 摄
王菁代表: 日子越过越好信心越来越足 本报记者 马刚
履职五年,一共带来了67份议案和建议,其中19份是今年新提出来的,这些议案和建议涉及民族文化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生态旅游等方方面面,每一份都代表着348万黔西南州各族人民的心声。
这是布依族大姐王菁代表的“工作量”。作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王菁一直在“见缝插针”地忙着工作,采访不时被电话打断。
黔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有刺绣绝活,家家都有纺车,但很多地区的刺绣产业仍局限于自给自足,没有形成市场。
身为企业家的王菁,时常进村串户与绣娘姐妹交流。2016年,王菁来到兴义市乐立村给当地绣娘们做免费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乐立村绣娘郎正布掏心窝子地跟她说:“我们的刺绣,就希望外面的人能买得到。”
今年,王菁代表把议案和建议的重点放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上,带来了凝聚群众呼声的建议:打造中国布依族博物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更好地吸引游客,让民族文化产业“火起来”。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体现民声民意,王菁不但深入调研、考察,还经常与黔西南州人大代表、当地民族协会开座谈会,并与当地移民局、交通局、民委、教育局、水利局交流,请他们发挥各自所在领域特长,进行调研,帮忙集纳民意。
“我主要做的是旅游这一块,其他方面不太了解,当人大代表这几年,从提交建议中学到很多东西”。针对征集来的建议,王菁代表还会与相关单位一项项对接、跟进、梳理。
“脱贫,脱贫,就是要托起勤劳的手。”她笑着托起布依族绣娘纯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说,只要旅游产业旺起来了,民族文化传承好了,老百姓就能在这个平台上增收致富。
“就怕做不好对不起大家,所以一直在学习。”履职5年来,王菁代表在考察和调研中见证了发展带来的改变,也成长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看着有手艺的少数民族同胞日子越过越好,她说她的信心越来越足。
冉霞委员: 推动村里人实现身边的“小愿望” 本报记者 王鲁铨 刘丹
3月5日,拿到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毕节市副市长冉霞说:“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境儿童保障’。这是从2014年以来,报告连续4年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冉霞已持续3年关注。从改善区域性教育发展困境,到加强对贫困地区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帮扶,再到加强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通过在贫困山区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调研,冉霞把村民们的愿望变成了高质量的提案和建议,不少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并得以实现,成为现实。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包括毕节在内的很多贫困地区都开始大力开展产业扶贫,老家有好工作,有钱赚,家长们都返乡了,留守儿童自然不再留守。”冉霞表示,毕节的留守儿童已经从过去的37万人减少到现在的19万人。
过去五年,在冉霞的建议下,不仅很多留守儿童父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许多贫困户也实现了自己“买得上药、看得起病”的愿望,更多毕节市民“绿一点,再绿一点”的生态梦想也正在逐步实现。
“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县医院都没有治疗这种病的药。去市里大医院来回费用又太高。”看着患有脑血管疾病的老伴,手一天比一天抖得厉害,金沙县西洛乡申家村张学凯希望“能买到价格便宜、治疗效果又好的药”。
带着村民的“小愿望”,冉霞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医药供应商趋于利益,找各种理由不愿意生产供应低价的常用药。这就造成更多传统好药被挤出市场,同时也加大了广大患者医疗成本。
也正是扎实的基层调研,2013年的全国两会,冉霞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高质量的提案——《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提案》,也促成了国家卫计委对她提出的药价虚高等问题进行专门调研。
2014年9月,全国政协在贵州召开了第一次提案现场办理协商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以及由部分全国政协委员组成的调研组赴毕节,对《关于加快建设毕节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提案》进行现场办理。提案人正是冉霞。
两个多月后,国家发改委、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在西部地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通知》,将毕节市正式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支持毕节市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建设、推进草海生态保护。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就是要关注老百姓关心的事,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今年的全国两会,冉霞又带着自己过去一年听到的百姓愿望前来,“希望不久的将来,边远山区的学龄前儿童,也能像城里孩子都能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