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微信美食渐走俏 吃出问题投诉难

04.09.2014  17:17

  打个折同学多少钱?同事来啦!朋友的朋友朋友好耶!老乡便宜点大甩卖啦,小伙伴们!

  把自家厨房当“据点”,以微信当“门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微信里开始流行起卖东西,不少人打出“熟人牌”,隔三岔五推出一些特色美食,自制蛋糕、自制海鲜、自制卤味等,“私家订制”餐饮逐渐在筑城火热起来。然而,家庭自制美食火爆的背后,却存在着无证经营、食品安全难监管等一系列隐患。

   私家订制” 朋友圈内受追捧

  甜品、蛋糕、香辣蟹、卤菜、月饼……几张诱人的美食图片,加上几句简单的介绍,售卖家庭自制美食的网上店铺在市民的微信朋友圈中悄悄蔓延,各式各样的家庭自制美食受到了不少市民的追捧。

  郭女士是个典型的城市白领,她告诉记者,“无意当中翻看好友的朋友圈,看到她在晒自制的各式各样小蛋糕,价格也比蛋糕店便宜很多”。后来,她通过朋友的分享添加了一些“美食好友”,这些好友大都是自己做吃的,然后晒到朋友圈中售卖。郭女士说,最近自己经常从“美食好友”那里购买吃的,如果觉得不错还会推荐给朋友。当记者问到是否考虑过这些食物安不安全的时候,郭女士表示,“都是朋友自己做的东西,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据了解,这些主打家庭自制口号的微信店铺大都由赋闲在家的市民经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中点开一家售卖甜品的店铺,看到店主几乎每天都会更新状态,上传当天售卖的甜品照片,品种丰富。记者与店主聊天后得知,店主家住北京路,曾在外地学过甜点制作,在家里添置了一套烤箱专做甜点。她做的蛋糕有芒果、抹茶、芝士等10多种口味,生意不错。

  记者还在微信上认识了卖海鲜的吴先生。吴先生告诉记者,他是浙江人,5年前定居贵阳,他经常让沿海的朋友托运海鲜到贵阳,空闲时他喜欢做麻辣海鲜,朋友们吃后都说好,于是慢慢在朋友圈里收到一些订单。虽然是第一次在朋友圈卖海鲜,但销量还不错,每天能卖三、四十公斤。

   微信美食 吃出问题投诉难

  这些活跃在微信朋友圈的家庭自制美食为何如此火爆?其原因除了大多微信营销店铺可以同城免费送货上门外,还有不少市民认为,店主亲手做的手工食物新鲜、健康。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食物制作者多数不愿意公开露面。

  那么微信上销售自制食品是否合法呢?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行为不合法,属无证经营。而且市民通过微信购买商品是有风险的,由于这些手机上网软件无实名认证,消费者找谁维权都成了难题。再则,微信不像淘宝等成熟的购物网站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针对它的监管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完善,目前执法和监管都处于空白,吃出问题难以维权。为此,该负责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微信上订购美食时不要盲目跟风,尽量在实体店或经过相关部门审核的店铺消费,保障自身权利。

  该负责人还建议,如果实在要在微信上购买食品,消费者应核实卖家身份资料,保留与卖家的聊天记录、银行汇款等凭证。此外,如果发现有发布虚假的商品信息,消费者可以向软件服务商举报。

   DIY食品 也要讲究卫生和科学

  不仅是在微信中采购“私人定制”的食品,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还有许多市民因为感觉外面的食物不安全,于是买回各种食材在家里DIY。豆浆机、酸奶机、面包机、蛋糕机、烘焙炉一股脑儿购置齐全,但自己做食物就更健康吗?

  贵阳市高级公共营养师衣蔚表示,很多市民觉得外面的食物不安全,宁愿自己买食材在家中加工,放什么料、加什么东西都由自己掌握,不会吃进“不安全”的食物,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可以推荐的方法。不过家庭DIY仍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因为家庭DIY也会涉及到添加剂过量的问题,因为每种配料可能都含添加剂,“叠加”在一起,长期食用可能导致摄入添加剂超标。所以,家庭DIY需要做到饮食结构均衡化,不要天天都做一种食品,比如一周本来有两三天要在外面买面包的,那么可以在家里做,其余的时间,吃吃中式的杂粮馒头也不错。

  再比如自制酸奶,工业化生产酸奶,其生产过程中温度控制比较严格,酸奶做好后立刻进行低温保存。而家里自制就存在保质保鲜的问题。比如,市民在夏天的时候自制酸奶,酸奶从酸奶机里拿出来要放凉了再放入冰箱,搁置在外界环境中,等酸奶慢慢冷却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看不到,但其实细菌已经繁殖到一定程度,2小时后细菌就大量繁殖了。因此,对于酸奶、豆浆这些含有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果长期存放在外界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容易滋生细菌,如果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有细菌感染的可能。

  衣蔚表示,市民需要警惕DIY制作工程中两个方面的污染,第一是食材方面,比如在制作果汁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果皮彻底清洗,去除残留的农药、微生物、细菌的污染;第二是器皿方面,制作的机器比如榨汁机、豆浆机、面包机在每次使用之前和之后都要注意清洗和消毒。有很多人往往清洗后不消毒,或者只在使用后清洗,如果这两个步骤做得不彻底,或者随便用水冲一冲,有可能使微量食材残留在器皿上,造成二次污染。

  本报记者 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