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着力打造苗侗民族特色普法路子

22.08.2014  13:36

  黔东南州在“六五”普法期间,以“三项教育”活动为载体,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创建了菜单式普法、接边地区协作普法等形式。各县(市)在认真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拓宽普法工作思路,创新普法工作模式,利用苗侗“山歌”、舞蹈等形式,将法律法规、国家的惠民政策用苗族侗族语言进行宣传,着力打造具有黔东南苗侗民族特色的普法路子。

   以歌唱法,民歌唱出普法新篇章。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浓厚,大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民族历史、文化及习俗靠民歌口耳相传。剑河、榕江、丹寨县创新思路,将山歌文化运用到矛盾纠纷化解和普法宣传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剑河县司法局在巩固以往普法宣传成果基础上,探索尝试民歌普法、双语普法,把法律法规编写成苗侗双语的《劝世歌》、《敬孝歌》等通俗易懂的民歌,并组织歌手传唱。榕江县寨蒿镇一名老歌师用民歌调解纠纷。1999年退休后,他把党的好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编成民歌进行普法宣传。在榕江县司法局、榕江县依法治县办的帮助下,老歌师举办多期民歌普法培训班,培训民歌普法员上百人,让普法民歌在各村各寨传唱。

   观舞送法,民族舞蹈与普法同行。 台江县司法局利用游客和四乡八寨的群众聚集观看表演的时机,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活动。一是在开幕式前开展法律知识抢答赛;二是编制《农村适用法律法规读本》等宣传资料,在活动中免费发放。

   “双语”普法宣传队贴近民群接地气。 黎平县龙额镇至今仍保存有侗族河歌(山歌)传唱、侗族祭萨文化、归养六约南江等独具特色的民族自治文化。该镇党委政府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点,由镇司法所牵头,在全镇挑选精通侗语的干部骨干,组建以侗语为主导、汉语为辅助的双语法制宣传小队,将农村中常见的土地承包、山林砍伐、计划生育、婚姻家庭、防火防盗、禁赌禁毒、权益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知识制作成侗语影音资料,并结合当地传承的侗款侗约,辅以侗语翻译好的典型案例进行案例析法,普受村民欢迎。今年5月至7月,该镇双语法制宣传小队先后开展禁赌、禁毒、道路交通、摩托车整治、消防、森防等法制宣传8次,播放法制宣传片8次。同时,双语法制宣传队还深入龙额、地坪、上德饿、下德饿等村寨和中小学播放侗语录音和宣传片12场次,开展侗语法制宣传讲座3次,累计散发宣传资料3800多份,受教育群众达5400多人次。

   节日送法,普法宣传为节日锦上添花。 三穗县交警大队以“六月六”苗族传统节日活动为契机,深入该县良上乡小巴冶村组织开展交警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一是在人员密集处设立苗语交通安全咨询点,交警用苗语向苗族群众宣讲交通安全常识,并为群众提供上牌、办证等便民服务。二是邀请苗族群众以男女对唱方式演绎《交通安全行》,并将苗语《交通安全行》刻成光碟分发到各村寨,让更多群众学习到更多交通安全知识。三是在校园周边设置交通安全知识宣传点,用苗语向学生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并现场发放卡通宣传册、小学生交通安全手册。四是织织交通安全文明志愿者,将宣传资料送到每家每户。五是在街道、学校门口等醒目处悬挂交通警示横幅标语。六是向小巴冶小学、农家书屋、村委会图书室赠送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宣传书刊500余册。整个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接受咨询200余人次,悬挂横幅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