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花雨》遇多彩贵州 共话黔甘艺术文化精品
文/图 本报记者 周 静 见习记者 曾程
编者按
三危山万佛呈祥,莫高窟圣光普照,琵琶伎乐,捧花飞天,播撒着祝福与吉祥的花雨,希腊、印度、中国、波斯、以色列人在这条通道上留下久远而动人的故事。神笔张、英娘、波斯商人伊努斯……叙述着丝路的和平与友谊,展示出以礼乐、舞蹈为载体,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景象,最终在花雨缤纷之中,营造出礼乐大同的盛世幻景。
12月9日、10日晚,甘肃省歌舞剧院携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剧场上演,奇特的舞台艺术将“西出阳关、秦汉长城残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观一一展现出来,黔地观众欣赏了这部“移动的敦煌,难得一见的艺术瑰宝”。
堪称中国舞剧之最的《丝路花雨》在贵州留下了“活壁画”,留下了丝绸之路“友好通商、互惠发展”的国际主义精神。演员多次谢幕,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中国舞剧之最”惊艳亮相
春秋时期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如今,甘肃艺术家献上历经35载打磨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贵州人民善赏,知其志在舞蹈敦煌、音乐敦煌、器乐敦煌的礼乐天下之育。
舞台上,最具中国民族舞风韵的“千手观音”;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反弹琵琶等曼妙舞姿;异域风情浓烈的波斯舞蹈……敦煌乐舞和唐代乐舞艺术,结合了现代舞、古典舞、芭蕾的技巧,呈现出兼收并蓄的舞蹈深厚底蕴和东西方独特文化的兼容性。而舞剧中古丝路上善良淳朴的神笔张与女儿英娘,被救助的波斯商人伊努斯,阴险狡猾的市令窦虎,这四位主要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亲人悲欢离合,友人生死相济、患难与共、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传导出一曲中外友谊的颂歌,丝路文化的赞歌。
1979年5月,《丝路花雨》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首演,以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为题材,以和平、友谊为主题,至今在国内外巡演2600余场,曾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此次演出,甘肃省文化厅、甘肃演艺集团更是全力以赴,派出最强阵容,继贺艳云、傅春英之后“第八代英娘”孙秋月是2008年春晚舞蹈《飞天》的3名主要舞蹈演员之一,神笔张扮演者是屡获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的知名青年舞蹈演员汪子涵,窦虎扮演者是“中国好舞蹈”走出的拥有众多粉丝的舞者朱晗,以及波斯商人扮演者等等,都是近年来舞蹈界脱颖而出的新秀。
整台舞剧呈现出三大看点:传统的敦煌舞经过创新,结合了古典舞、现代舞、芭蕾的技巧,使演员的表演更为流畅;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的创新结合,可谓中西合璧;剧情表现不是以爱情为主题的舞剧,而是以劳动人民的真善美为叙事主题。此外,服装、化妆、造型方面均再现了唐朝时期中国传统的丝绸服饰、波斯民族的服饰。可以说,这两场《丝路花雨》是更具魅力的新舞剧艺术瑰宝。
甘肃省歌舞剧院舞蹈团团长安宁说,舞蹈语汇的再创造仍为该剧最核心的真金。该剧是舞蹈文化与中华历史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外文化多重演变的交相辉映,勾勒出边塞瑰丽风情。《丝路花雨》之后,以“反弹琵琶”、“敦煌飞天”为舞蹈动态特征的西部舞蹈自成体系,展现了清新美丽,舞姿内韵的张力,扭、曲、倾、弯、圆等流线的动律,手、脚、颈姿、腰肢姿态的妩媚别致。
甘肃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说,《丝路花雨》讲述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多国民族的友情;开创了敦煌舞的舞种,在舞蹈艺术上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并将以敦煌舞为基础研发新的艺术产品,如“音乐敦煌”、“器乐敦煌”;剧院一直将该剧作为重点剧目进行打造,注重保护传承,更注重创新发展。
《丝路花雨》艺术总监张稷认为,敦煌文化对全世界的意义及影响是该剧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舞剧的人物、情节都有考究,沈从文、季羡林以及敦煌学者们对剧目充分建言献策,是大家共同创作的结晶;创作初期,创作团队生活在敦煌一段时间,看尽了490个窟,充分体验敦煌文化,心无杂念投入创作,才有这一艺术精品的雏形。
《丝路花雨》是我国舞剧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35年来,《丝路花雨》无论是在艺术表演的水准,还是在国际上以及在群众中的广泛影响力,毫无衰减,其不断继承、创新之举,成就了一代代甘肃文艺人。张稷认为,《丝路花雨》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把固定的壁画复活在舞台上,静态的图像变成了动态的形象。通过这部舞剧很好地弘扬了中国民族文化底蕴,并将这些浓缩精练地表现出来。《丝路花雨》的上演,不但推出了一个人们终身难忘的艺术形象—英娘,推出了一个“反弹琵琶”的舞蹈种类,同时还推出了一批舞蹈艺术家和新秀。后来在舞蹈学院课堂上作为教材的“反弹琵琶”所表现的敦煌舞蹈的“三道弯”在舞蹈学院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直影响着中国古典舞的编舞。
三十五载与时俱进常演常新
《丝路花雨》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上,绘就了舞蹈文化与中华历史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外文化多重演变的交相辉映。
12月9日,该剧创编35年以来首次来到贵州,受到贵州观众的热烈欢迎。“还是小时候看过《丝路花雨》的电影,今天第一次看舞剧版,想不到更加惊艳,'‘第一舞剧’的称号果然名不虚传!”观众胡先生说,《丝路花雨》华美的视觉享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他仿佛置身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中。《丝路花雨》在贵州首场演出收到了观众的热烈赞美。
其实,《丝路花雨》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形象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舞剧中穿插着杂技表演和以娴熟的武打战斗场面,汲取和借鉴了西方古典舞蹈技巧,表现形式朴素无华,富于诗意。
《丝路花雨》坚持走文艺创新之路,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超越与创新,先后经历了数次“复排”和“创新修排”的新版再现,常演常新,使其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不断得到新的升华,从而成为一部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历经35载、演出达2600余场、先后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达400多万人次,2009年荣获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中国舞蹈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舞坛上,享有较高的美誉和盛名。
“敦煌文化是世界性的,其蕴含的历史、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由此立意的代表作《丝路花雨》成就了甘肃在文化建设,特别是歌舞类舞台艺术创作、演出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陆金龙认为,《丝路花雨》35年常演常新,是因为秉承了经典舞剧的本质,在不同的时代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是依据观众的审美需求、依据时代对它的需求。一部经典舞剧如果从一开始到35年后总是一成不变的话,那不是真正的经典。经典是在不同时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彩。《丝路花雨》一开始就是按照艺术舞台赞美大美的需求,在舞台上展现的人物也都是普通的劳动者的形象。
《丝路花雨》魅力特点其一就是它展现的是敦煌文化艺术,敦煌文化是在丝绸之路这条人类文化的文明之路上独有的,容易受到丝绸之路上的各国观众的喜爱。
“如今,贵州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交通、大数据网络空间等基础构架正在逐步建设完善中,‘大贵州’概念正在形成。大时代催生着不朽的文艺精品,贵州文艺工作者理应有所造诣。”面对《丝路花雨》在贵州的演出盛况,贵州文化演艺集团董事长肖泓一直怀揣着锻造文艺精品,培养顶尖文艺人才的梦想,种种紧迫感让他从这次黔甘文化交流活动中看到我省文艺工作者对贵州文艺发展的期许。
共话黔甘艺术 齐创文化精品
今年8月,我省党政代表团赴甘肃考察学习时,甘肃通过舞台艺术精品展示良好形象,让考察团印象深刻。此次我省邀请《丝路花雨》来黔演出,即为落实黔甘两省主要领导要求,加强贵州与甘肃文化交流,学习借鉴甘肃文化建设经验。
如今,贵州努力后发赶超,迎来了大流通、大融合的开放格局,贵州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地区,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将于今年底全线通车,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将于2015年通车;贵阳至重庆高速公路已经通车,贵阳至重庆高速铁路正在积极建设中,这些快捷通道全面建成后,“一带一路”将在西部地区实现大贯通,对贵州和沿线省区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巨大发展机遇。贵州与甘肃两省同属西部地区,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跨越发展的道路上有诸多相似性和互补性。
35年来,舞剧《丝路花雨》助推了敦煌旅游文化的发展,对敦煌莫高窟向世界的宣传举足轻重。甘肃因一部《丝路花雨》带活一个团,一个剧培养一批人。贵州塑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撬动了演艺市场潜力,民营企业陆续推出《多彩贵州风》、《仰欧桑》、《银·秀》、《鹡宇鸟》等大型舞台商演项目。贵阳孔学堂艺术团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理念,正致力于中华传统艺术的创作和排演。遵义海龙囤、亚鲁王、王阳明等重大主题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正在构思、创作中,贵州这片土地因贵州人的意气、正气和创新精神,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也在努力创作震古烁今的文艺佳作。
近些年来,贵州舞台艺术实践活动可谓风生水起,先有五版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再有舞剧《天蝉地傩》、侗族原生态音诗《嘎老·侗族大歌》、大型苗族歌舞剧《仰欧桑》,如今正在筹排歌舞剧《亚鲁王》、舞台剧《王阳明》等。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红光介绍说,贵州多民族文化灿若星辰,以原生态文化为内核的“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大汇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希望贵州文艺界人士在观摩中深入研究艺术创作规律,积极向甘肃省歌舞剧院学习,学习他们通过一出戏带活一个团,一个剧培养一批人的优秀经验。
窦虎扮演者演员朱晗曾参加过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他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和《丝路花雨》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在传播中国舞蹈文化,都有很深的积淀,都是以地方文化为主流的舞蹈文化的传播平台。不同的是:一个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式表现,一个是以中国传统古典的敦煌壁画的方式来表现。”
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总经理罗舒说,《丝路花雨》的成功有三点可以借鉴,该剧对团队建设的凝聚力的作用;35年对品牌持之以恒的打磨;以敦煌文化为主线的地方特色文化挖掘有深度、有力度。贵州特色文艺节目也应立足贵州实际,充分发挥贵州民族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精品。
丝绸之路连接黔甘的共同话题。《丝路花雨》以深厚的东西方文化积淀突破了地域文化的小众性。多彩贵州正以开放共赢的大格局,吸纳更多的智慧。在此次交流活动中,贵州与甘肃人民建立起情感纽带,相互借鉴学习艺术创作规律,为黔甘艺术工作者再创佳绩奉献了一个蓝本。
交流感言
让贵州观众看到最佳状态
陆金龙(甘肃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35年来,我们首次踏上贵州这块神奇的宝地。我们很重视这次在贵州的演出,《丝路花雨》分为ABCD四组演员,这次来到贵州演出的演员调用的是A角的第一号角色,许多主演是从北京、江苏等地的各个剧团、剧院里调用过来的,就是想让贵州观众看到最佳状态的主角队伍,贵州在多民族文化艺术上宝藏很多、底蕴也很丰富,《阿依朵》、《奢香夫人》等在全国文艺界的知名度都很高。这次演出我们也是抱着相互学习交流的心态来的,我们拿出了最强的演员阵容回报贵州观众。希望我们两省能够通过《丝路花雨》拉开友谊的序幕,更主要的是希望能紧密合作,促成黔甘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开创新篇章。
每次跳依然会有新感觉
孙秋月(英娘扮演者):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形象具有鲜明的、浓郁的民族风格。随着文化的交流,在我国优秀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它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这一特点也表现在《丝》剧的舞蹈语言上。敦煌艺术,有着巨大的吸收融和异族文化的力量,有敢于拿来为我所用、化为我有的宏伟气魄。这种基于民族传统习俗上广取博采的作风,也就是《丝》剧中舞蹈语言系统形成的原则。在舞蹈语言上,我们大胆吸取,融汇贯通,新版《丝路花雨》除了人物关系没变,其他的都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我学了很多老版《丝路花雨》的东西,又要时刻注意把敦煌壁画上的东西复活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每次跳依然会有新的感觉。
诠释角色 细节动作上费心思
朱晗(窦虎扮演者):我在《丝路花雨》的收获肯定要比在“中国好舞蹈”的收获大,但“好舞蹈”这个平台也让更多的老百姓看见了中国舞蹈。在这部剧里,我演的是“反派一号”窦虎,这也是我第一次饰演坏人,他的性格更加锋利也更加容易被观众记住。诠释这个角色也在细节动作上费了很多心思,因为小动作特别多,比如眼神是斜视的看人,肩膀是拧的,这些动作都很能表现出他性格特点,演员必须要在舞台上进行一个二度创作,用舞蹈的方式传达这种人的人物形态其实是可圈可点的。
国外的汉族的多元化呈现
黄德双(波斯商人伊努斯扮演者):这个角色和其他3位男主角的反差挺大的,角色年龄跨度很大,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这部剧也不同于别的一些舞剧,在这一部舞剧里观众能看到国外的舞蹈,汉族的舞蹈风格,还有戏曲、杂耍,非常多元化,通过一部剧了解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这部舞剧主要表现的是敦煌舞,很精彩。
从17岁跳到退休年龄的热情
韩斌(节度使扮演者):这部剧在1979年5月23日第一次亮相舞台,经过了高潮的时期,也历经了低谷。新版的《丝路花雨》是2008年为了北京奥运会打造的,这一版,从舞美、音乐、编排等方面提高了很多,演员阵容也加强了。因为这部剧,也使这个院团有很强的凝聚力,我从17岁开始跳这部剧,现在已经退休了依然在这个院团里跳,就是怀着对这部剧的情感,使我坚持着这份热情,这是《丝路花雨》带给我们的精神,这部剧不仅仅是中国的经典,也是世界的经典,我们在世界各国演出,各国的观众都很热情,不管是哪个年代、哪个国家的观众,看了都能够接受《丝路花雨》所传达的关于“友谊”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