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表情”见证民主政治进步

12.03.2016  16:35

  今年两会,媒体新闻战中技术装备大战是一大亮点,最新的技术能随时随地捕捉到代表委员和官员们会内会外的表情。他们有的大笑,有的紧张,有的谦恭,有的愤怒,从这些丰富的表情中能看到民主的细节。

  比如,被问到雾霾话题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发言人傅莹称,“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难题……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都很少笑的,我认为他压力山大”。有记者随后就“很少笑”的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袁驷,袁驷反问记者环境是不是有所改善,得到肯定回答后他说“你觉得有成效,我觉得很欣慰”,然后笑了起来。

  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为什么很少笑?因为公众对雾霾意见大,委员批评和代表问责的压力大,两会被媒体追问的压力大,所以笑不出来。很少笑,笑不出来,是对民意的敬畏,是对两会监督能量的敬畏。

  陈竺当原卫生部部长时就说过,自己两会期间非常忙碌,要时常跑到人大当被告!——“当被告”一词见证了官员在民主监督下的谦恭心态。我们常常能从两会直播中看到这样的“官员表情”,听到代表委员批评时,老老实实拿个小本儿做记录,被批到痛处时满头大汗、紧紧张张作解释,会后再谦恭地找代表委员沟通。有媒体报道称,环保部官员就曾被当面数落“看把天搞成什么样了”。

  我们可以看看《原铁道部副部长炮轰发改委:钱都干什么了》这篇报道,其中就有丰富的“两会表情”:原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突然打开话筒,提高声音,对发改委的年度发展计划提出意见。胡亚东说,你不用提什么“研究制定”“积极推进”“大力提倡”,这些语言不该是计划中的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讲到就可以了,你还是那些重复的话。这是“不满”的表情。发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有点坐不住了。这是不安的表情。这个对话鲜明地表现出委员的敢言、敢于监督,以及政府官员在监督面前的谦恭姿态。

  相比之下,各种会议讨论中,政府官员很多表情严肃,而代表委员多表情放松,监督与被监督的表情都很到位。两会民主政治的进步,直接体现在这些对比鲜明的“两会表情”中。

  在地方代表团开放日中,很多地方官员也比较紧张,害怕被问到“敏感问题”。今年两会的一大进步是,娱乐化追星现象越来越少,偶尔几个狗仔队一样追问刘翔与女友度假感受的记者,受到同行的一致鄙视——大家都围绕民主议题和热点话题采访,紧盯公众关心的焦点事件,两会新闻回归专业主义,让官员的表情放松不下来。

  当然,官员回答媒体提问时的表情,也越来越亲和友善。以前不习惯面对媒体,甚至有抵触心态,在镜头前表情僵硬,缺乏亲和力,如今表情丰富多了。很多官员也不再躲媒体,而是积极配合媒体采访,众多部长主动在“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就是很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