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记者手记:一个全媒体记者的采访姿势

16.03.2016  20:57

  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炎良(右)与法新社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拍摄。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炎良参加2016两会报道使用器材。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4日电 两会报道接近尾声。在今年两会报道中,首批领取新闻记者证的网络媒体人格外引人瞩目。他们运用新媒体手段,利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全方位展示“两会”盛况,并围绕大会议程和热点、焦点进行报道,鼓舞人心,传播正能量,提升了两会报道的品质。下面是中国青年网上会记者张炎良撰写的“记者手记”。

  三台专业单反机身、两台全景摄像机、一台全景照相机、一只超远摄定焦镜、两只长焦镜头、一只广角变焦镜头、一只鱼眼镜头,三脚架、独脚架、电脑……所有器材加起来超过50斤,往年的相机包也变成了今年的拉杆箱,开闭幕式甚至还要加“外挂”。今年两会,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上阵的我,说“负重前行”一点儿也不夸张。

  3月2号下午3点,2016“两会”召开首场记者会,为了抢占有利位置,我和同事李拓负责搬运器材,让吴楚和张乐两名女将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新闻发布厅。拖着大包小包,身扛镜头一路小跑到达会场后,我立刻马不停蹄地先支三角架,再支独脚架和长镜头,开启视频图片一体的全方位拍摄模式。

  经过三年的“两会”报道历练,我也积累了一定采访报道的经验,以图片拍摄为例,知道了大会堂内什么厅该怎么拍,什么时段该拍什么,那些有新闻点的委员坐在哪儿,该用什么镜头、怎样取景等。

  2日下午的首场记者会,我选择的是摄影席最后一排的制高点,那里正是抢拍记者会结束后发言人被各路记者“围追堵截”的好位置。但由于站在摄影架的最顶层,我只要稍稍直起身,脑袋就会顶到天花板,脑门正上方刚好有盏高瓦数的钨丝灯,其他同行看到纷纷笑称,“小心被‘点天灯’。

  4日采访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时,工作人员见别的记者都是轻装上阵,对于我进罗主席房间还拉着一个大拉杆箱这一举动,甚是好奇。当采访结束,其他记者只获取了文字和录音素材时,我把图片、全景视频也都拍完了。

  边拍摄、边纪录、边发稿、边照顾各种设备成了我2016“两会”报道的新常态,虽然每场采访拍摄后几乎都是大汗淋漓,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好两会,我始终把每一次上场都当成第一次,也当成最后一次,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由于上会名额有限,我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图片、文字、视频“一勺烩”,但“两会”报道,少不了中青网小伙伴们的群策群力。

  6日中午,我在华北宾馆驻地正打算吃饭,看到有着“中南海智囊”之称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正坐在不远处的座位上。掏出手机,我立即将这一消息通过单位微信群传递回后方,而后便来到委员身边。很快,两会前夕便已策划准备好的采访提纲被发送到了我的手机中,微信群里的伙伴们还根据最新热点迅速做出补充,不管是前方“战友”,还是后方编辑,各种问题和点子不断迸发。集思广益、默契配合,成为了“两会”期间,中青网“银杏叶”在互联网飘扬的杀手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作为首批领取新闻记者证的网络媒体人,更应勤练内功,用新媒体的手段,创新方法,提升报道品质。作为全媒体记者,除了利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全方位展示“两会”盛况外,围绕大会议程和热点、焦点进行报道始终是工作的核心。

  此次“两会”报道,我陆续发出了《“供给侧改革”助青年 “双创”圆梦再启航》、《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我国创新文化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刘建委员:国防军事改革不只动“棋子” 还要调“棋盘”》、《濮存昕:文艺界“山包包”太多 习大大说“高原”是客气》等稿件。

  当然,除了代表委员严肃认真地履职尽责,参政议政,“两会”也少不了轻松活泼的一面。《政协文艺界小组讨论 宋祖英使用手语与邰丽华交流》、《两会花絮:大会堂外的“围追”与“突围”》等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两会”中的分分秒秒,都是宝贵的历史存档。

  “铁打的‘两会’,流水的代表委员;铁打的媒体,流水的记者”。作为网络媒体人,希望运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展示报道“两会”,尽管负重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