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两控制两扶持”破解扶贫搬迁难题
新华网贵阳5月21日电(通讯员 韦定成)根据国家有关2020年以前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全国需易地扶贫搬迁1000万人。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荔波县着力抓好成本控制、面积控制、产业扶持、就业扶持四个环节,较好地实现了既能让群众搬迁又能使群众脱贫这个目标。
一是抓好成本控制。1.安置点选择依山而建,同时周密考虑安全、产业发展、交通等问题,减少了耕地占用面积,降低了征地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移民成立建材公司,自行开采砂石、制砖等建筑材料,既保证工程用料,又有效降低工程造价。3.按照统一设计,移民统一委托代建或自行建设,减少了招投标等环节,节约建设时间和建设成本。4.成立移民建房互助小组,在建房时互帮互助,一家建房大家齐心协力同建设,提高了建设速度,大大降低房屋造价。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各安置点建设成本控制在670元至1100元每平方米的较低水平,相较之前户均节约成本3万5千余元。
二是抓好面积控制。采取移民住房与产业用房同融合。在移民安置规划的同时,同步做好移民产业潜力分析,不同的产业条件,采取不同的安置设计,明晰移民住房和产业用房的权属,控制移民住房面积。住房产权归移民户,产业用房归乡村组建的实体,移民户参与分红,移民脱贫后可回购产业用房,既解决了搬迁面积过大让移民负债和脱贫后住房和产业用房面积不足的难题。目前,各安置点移民人均住房面积均控制在每人25平方米以下。
三是抓好产业扶持。在建设安置点前就规划好产业扶持,按照“产业规模决定移民规模”的原则,采取移民住房与产业用房同融合,以产业用房发展产业,不仅让移民有了住房,更有了产业。将产业用房进行整合,盘活集体土地建设经营性停车场等等。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招商引资成立公司,由合作社或公司统一回购并经营各项产业,移民入股分红,形成规模化经营,抛弃将各户割裂开来独立经营的做法,收到1+1大于2的效果。如瑶山拉片安置点,由乡成立公司回购产业用房用于经营商铺,实现产业增值。又如瑶山拉片移民安置点,按照“立足实际,做出特色,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依托大、小七孔景区,在移民安置区的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和旅游元素,引入旅游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进行民俗景点改造、农家乐及旅游基础设施等配套,把移民点打造成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瑶山古寨,成功列为国家AAA级景点,2015年瑶山古寨旅游人次近5万人次,培训吸纳移民群众进入瑶之韵旅游公司从事民族文化表演200人,发展农家旅游接待20家,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多万元。目前全县各移民安置点共发展宾馆酒店、文化表演队、停车场等较大产业实体11个,年总收入达7000余万元,全面覆盖全县8个乡镇,受益群众11000余人。
四是抓好就业扶持。1.引导移民组建施工队,政府免费为移民开展施工技能培训,施工队从承包商分包部分工程,让移民未搬迁就能解决就业,增加收入。2.合作社或公司优先录用移民,解决用工和就业问题,加上入股分工,让移民同时拿到工资和分红双份稳定收入,解除了后顾之忧,确保“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3.各部门优先安排帮扶项目,有针对性开展移民技能培训,引导移民参与旅游接待,流转土地、承包荒山,发展特色种养殖,当小老板,拓宽移民就业门路,增强移民就业创业能力。如黎明关水族乡,通过能人示范带动等作用,引导发动移民群众种植板蓝根1500亩;虫草鸡养殖户60户,年出栏10万羽;香猪养殖示范户5户,存栏500余头;育肥牛养殖场3个,存栏400头;黑山羊养殖49户,存栏5000余只;甲良镇大力扶持毛尖茶、朝天辣椒、优质大米种植的同时,积极引进精品提子种植1200亩、杨梅800亩、血桃2500亩、油茶3万亩,发展牛、羊、猪、兔、梅花鹿等特种养殖业,发展种养殖合作社65个,初步形成特色农业旅游示范风光园区,移民后续产业支撑逐步增强。有400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5000多人。
通过创新并推行“两控制两扶持”工作方式,节约了建设成本,扩大了产业和就业,顺应了中央提出的不让群众因易地扶贫搬迁而负债,有效控制住房面积,促进移民就业和脱贫致富的工作要求,为易地扶贫搬迁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难题,实现了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促进移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