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个孩子的“妈妈” 剑河“慈母”刘荣春的幸福生活

08.03.2016  18:16

看着孩子们的奖状,刘荣春心里甜得像是含糖一样。

    新华网贵阳3月8日电(通讯员 余天英)在贵州省黔东南剑河县环卫工人队伍里,有这样一位好心人,她叫刘荣春,现年52岁的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从事着最辛劳的工作。但是一提起刘荣春无人不夸,个个伸出大拇指。

    刘荣春外表温柔,笑容灿烂,30多年来,她坚定地做着一件事:用无微不至的关爱,温暖着收养在身边的13个孩子的童年。她不是亲娘,却胜过亲娘,虽非亲生,她却视同亲生,母爱浩瀚,永生难忘。

    在刘荣春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为了不让13个孩子饿肚子,她曾经到菜市场拣别人不要的蔬菜,剥一天的笋子,手都起泡了才得3块钱以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孩子多了不够床睡,她睡地铺……每当有人问起刘荣春为什么帮哥哥嫂子养育这些侄女侄儿的时候,她总会笑着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亲生收养一样亲!

    3月7日下午,笔者来到刘荣春家里,满屋子都是孩子,一套100平方米的屋子里住着七八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4岁。这些孩子有的是哥哥和嫂子“留下来”的孩子,有的是侄女的孩子。“如果不是叔叔和叔妈收养我们,我们可能有的被饿死、病死,更别说是上大学了。”姜昌欧激动地告诉笔者,她才几岁就和妹妹姜颖、弟弟姜贵木一起到刘荣春家生活,一直到长大成人出嫁,现在妹妹姜颖在新疆大学读大二,弟弟姜贵木在革东中学读初三,而她的两个孩子每天放学之后也到“荣春妈妈”家里来和小舅小姨做功课和睡觉。

    三个几岁的孩子用一张木板做的简易“桌子”写作业,还有两个10来岁的男孩分别坐在沙发两头看书,刘荣春的丈夫姜大福正一只手抱着一个小男孩,另一只手在淘米煮饭,小男孩嘴里“要妈妈、要妈妈”地叫着。姜大福边哄孩子边说:“这些孩子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孩子,从小看着长大的,我抱的这个是二哥二嫂的孩子。”孩子刚满月不久二嫂因为病重离开人世,二哥在去年春节前也离开了人世。

每天晚上刘荣春都在陪孩子们做作业。

    没聊几分钟,“咯吱,咯吱”好像有人正在外边开门。“妈妈回来了,健康要妈妈。”小男孩连忙放着手中的玩具从从沙发向门边跑过去。还真的是刘荣春回来了。“乖,等妈妈洗脸了就抱我的健康。”刘荣春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左手摸着孩子的小脸蛋,右手忙着脱她那橘黄色的工作服。刘荣春去卫生间洗脸,孩子也跟着去,去房间换衣服也跟着去,直到抱他“喝奶”才安心躺在妈妈怀里。看得出来,孩子实在是太想他的“妈妈”了。

    孩子从小身体就弱,刚从医院的保温箱里接回家来的时候才得15天,当时孩子的母亲躺在重症监护室,孩子的父亲瘫痪在床。“娃娃一天哭到晚,哭出疝气了,我没得办法就只有给他吃干奶。”刘荣春告诉笔者,他亲生的小儿子在天津大学读大三,大女儿大学毕业后现在在县医院工作了,但是看着孩子一个劲地喊妈妈,她的的确确不忍心看着这可怜的孩子再受罪。

    聊着聊着,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刘荣春突然对我说:“余妹,要不我们到房间聊,我想抱孩子去床上睡。”说着,她便弓着身子慢慢地往房间走,到了床边侧着身子轻轻地把孩子放在床上。小健康却不停地哼着“要妈妈睡、要妈妈睡……”刘荣春只能侧着身子半躺着,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脑袋,一直到孩子睡着才起来。

    笔者发现,在这个不到4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内容”却是满满的。一张上下铺的木床,床底下堆满了纸箱,一个房角放一张小桌子,桌子上面堆满了书籍,一个房角堆放被子。刘荣春说这十多年来,家里陆陆续续有七八个孩子和他们一起生活,家里只有三个卧室,哪怕是上下铺安排着,还是不够睡,没有办法只能打地铺睡。

    辛苦并快乐着,当笔者问刘荣春是什么原因让她30多年如一日都在“带孩子”的时候,她一句“手心手背都是肉,是不是亲生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健康长大成人!”轻描淡写了她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幸福生活”。

    要说在以前的年代,家里养着七八个孩子是正常,但是在这个时代,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养育10几个孩子那实在是件难事,而刘荣春夫妇俩除了养育自己亲生的一儿一女之外,还帮着养育哥哥嫂子的10个孩子,培养出四个大学生,现在还有几个上小学和初中,另外一个孩子才3岁多。

有空的时候,刘荣春把孩子们的荣誉证书拿出来晒晒味儿。

    说着说着,刘荣春弯着腰从床底下拉出来了一个很陈旧的小木箱,她伸手从门背后拿来一块抹布轻轻地擦了擦箱子,然后慢慢地打开。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包用红布裹得好好的东西闻了闻,“嗯,没有臭,不生虫!这些是仔他们的荣誉证书和奖状。”刘荣春掰着手指头数着:大女儿姜愉读贵阳医学院毕业后在县医院上班、文生在北京读大二、根生在天津读大二、姜颖在新疆读大二、姜慧他们几个在县城读小学和初中……在她心里,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

    笔者发现,在木箱里,还有一本金色的影集。刘荣春非常认真地端详了一张又一张照片,当看见一张有六个孩子的照片时,“造孽昌欧和老梅,那时候家里穷得连盒火柴都买不起,所以没有钱让她们去读书,她们连个书名都没有。”她仔细擦拭着影集,思绪飞回30多年前。

    1984年3月,刘荣春随教书的丈夫来到磻溪林业中学,当上了中学食堂员工,小两口的日子过得美美满满的。第二年,在学校招收第二批新生中,远房侄儿姜毅、姜杰两个孩子的家里很穷,大冬天还穿着单衣单裤,一双大尺寸的解放鞋,吃着从家包来的酸菜和米饭。刘荣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和丈夫商量后,便让这两个侄子来家里一起生活。

    两个侄儿的到来,刘荣春意想不到的负担也跟着来了。这两个侄儿身体瘦弱,一个患上肾炎,一个患上淋巴结核,每天除了督促他们按时吃药之外,还要注重饮食。有肾炎的侄儿饮食要求忌盐清淡,这让刘荣春每餐要做两道饭。那时姜大福每个月有70元的工资,加上她每个月10元的工钱,全家的收入才80元钱,有时候还为侄儿垫付医药费、学习的费用,四个人的生活过得紧巴巴的。为了补贴家用,刘荣春不遗余力地利用周末回老家种农作物。长期的劳累,让一个25岁的年轻女人变得苍老了许多,体重从120斤降到了90斤。

    两个远侄到他们家生活后,家里的经济负担更重了,住在学校的老师中只有刘荣春家买不起电视机,刘荣春劝说丈夫暂时不要孩子,等侄儿们毕业再说。这一推再推,到了1989年,刘荣春的大女儿姜瑜出生了,这从他们结婚算起整整推迟了五年。